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引言 | 第14-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 | 第19-62页 |
·森林资源经营理论 | 第19-32页 |
·森林资源经营发展简史 | 第19-20页 |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及其发展 | 第20-22页 |
·近自然林业理论 | 第22-26页 |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第26-32页 |
·生态系统管理 | 第32-42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 第32-34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 第34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 | 第34-37页 |
·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 | 第37-4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 第42-5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 第42-4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特征 | 第43-4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44-47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分析 | 第47-5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 | 第52-5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与联系 | 第58-60页 |
·核心理论不同 | 第59页 |
·管理目标不同 | 第59-60页 |
·经营对象不同 | 第60页 |
·经营措施不同 | 第60页 |
·经营尺度不同 | 第6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分析方法 | 第62-66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62-63页 |
·地理位置 | 第62页 |
·气候特征 | 第62页 |
·土壤特征 | 第62-63页 |
·植被概况 | 第63页 |
·固定样地的选取与设置 | 第63页 |
·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63-66页 |
·乔木调查 | 第63-65页 |
·灌木调查 | 第65页 |
·草本植物调查 | 第65页 |
·原始数据的整理 | 第65-66页 |
4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66-86页 |
·研究分析方法 | 第66页 |
·长白山主要林分类型乔木物种多样性 | 第66-79页 |
·各样地乔木数量特征 | 第66-67页 |
·各样地乔木重要值分析 | 第67-74页 |
·各样地优势树种重要值比较分析 | 第74-78页 |
·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林乔木物种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78-79页 |
·长白山主要林分类型灌木物种多样性 | 第79-82页 |
·阔叶红松林灌木重要值分析 | 第79-80页 |
·次生杨桦林灌木重要值分析 | 第80-82页 |
·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灌木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82页 |
·长白山主要林分类型草本物种多样性 | 第82-84页 |
·各样地草本植物株数、盖度和频度分布 | 第82-84页 |
·各样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比较 | 第8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5 长白山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 第86-112页 |
·林分空间结构的概念 | 第86页 |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的意义 | 第86-87页 |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选取与计算方法 | 第87-89页 |
·林木个体大小差异——大小比数(U) | 第87-88页 |
·树种空间隔离程度——树种混交度(M) | 第88页 |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角尺度(W) | 第88-89页 |
·阔叶红松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89-93页 |
·样地红松坐标定位 | 第89页 |
·树种空间隔离程度 | 第89-92页 |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92-93页 |
·蒙古栎椴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93-96页 |
·样地红松坐标定位 | 第93-94页 |
·林木空间隔离程度 | 第94-95页 |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95-96页 |
·杨桦椴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96-101页 |
·样地红松坐标定位 | 第96-98页 |
·林木空间隔离程度 | 第98-99页 |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99-101页 |
·次生杨桦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 第101-107页 |
·样地红松坐标定位 | 第101-102页 |
·林木空间隔离程度 | 第102-104页 |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 第104-107页 |
·林分空间结构对比研究 | 第107-110页 |
·林分平均最短距离对比分析 | 第107页 |
·林分混交度对比分析 | 第107-108页 |
·林分优势树种大小比数对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林分角尺度分布 | 第109-11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0页 |
·讨论 | 第110-112页 |
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 第112-145页 |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2-113页 |
·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价值构成 | 第113-119页 |
·Costanza等人的分类方法 | 第113-114页 |
·其他分类方法 | 第114-118页 |
·本研究的分类方法 | 第118-119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9-120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产生的背景 | 第119-120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作用与意义 | 第120页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 | 第120-129页 |
·直接利用价值评估方法 | 第121-123页 |
·间接利用价值评估方法 | 第123-124页 |
·非利用价值评估方法 | 第124-126页 |
·评估方法比较 | 第126-129页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价值估算 | 第129-143页 |
·直接利用价值 | 第129-131页 |
·间接利用价值 | 第131-139页 |
·非利用价值 | 第139-140页 |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第140-141页 |
·Costanza评估方法及结果 | 第141-14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43-145页 |
·小结 | 第143-144页 |
·讨论 | 第144-145页 |
7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研究 | 第145-16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 | 第145-147页 |
·系统边界界定 | 第145-146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146页 |
·问题辨识与目标确定 | 第146页 |
·生态区划与经营方案编制 | 第146页 |
·组织实施 | 第146-147页 |
·监测评价 | 第147页 |
·适应性调整 | 第147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手段 | 第147-150页 |
·行政手段 | 第147页 |
·法律手段 | 第147-148页 |
·经济手段 | 第148-149页 |
·社会学手段 | 第149页 |
·科学技术手段 | 第149-15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最佳方式——BMPs | 第150-151页 |
·BMPs的概念与内涵 | 第150-151页 |
·最佳管理措施在国内外的应用 | 第151页 |
·白河林业局年采伐限额最佳确定方法分析 | 第151-162页 |
·空间数据准备与分析 | 第151-152页 |
·模型与优化方法 | 第152-153页 |
·景观水平上衡量非木材资源的指标 | 第153-154页 |
·分类经营模式下的采伐预测 | 第154-155页 |
·经营方案对比及可持续性分析 | 第155-160页 |
·最佳推荐方案 | 第160-162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162页 |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森林经营与传统森林经营的案例研究 | 第162-16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3-1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4-16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67-169页 |
8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 第169-17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与目标 | 第16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 | 第16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 第16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 | 第169-170页 |
·统一规划,分类经营 | 第169-170页 |
·进行适应性调整 | 第17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行政法律对策 | 第170-171页 |
·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 第170页 |
·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 | 第170-171页 |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 第171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经济学对策 | 第171-172页 |
·加强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 第171-172页 |
·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第17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社会学对策 | 第172-173页 |
·协调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 | 第172页 |
·加强学习和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及公众参与意识 | 第172-173页 |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 第173页 |
·重视沟通与合作 | 第17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经营措施 | 第173-175页 |
·减少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供给能力 | 第173-174页 |
·优化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 | 第174页 |
·加强植被管理与恢复,提高物种多样性 | 第174页 |
·加强生态监测与管护,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库 | 第174页 |
·保护水质,预防非点源污染 | 第174-175页 |
·小结 | 第175-176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76-180页 |
·主要结论及研究成果 | 第176-178页 |
·独创与新颖之处 | 第178-179页 |
·研究展望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2页 |
个人简介 | 第192-193页 |
导师简介 | 第193-194页 |
致谢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