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 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二)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目的 | 第12页 |
2. 意义 | 第12-13页 |
(三) 本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五)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及低碳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提出和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1.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提出过程 | 第18-19页 |
2.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 第19页 |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 第19-20页 |
1. 脆弱的生态环境驱使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低碳经济 | 第19-20页 |
2. 能源状况迫使辽宁沿海经济带走低碳发展之路 | 第20页 |
(三)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1.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 第21页 |
2. 工业逐步向低碳转型 | 第21-23页 |
3.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 第23-24页 |
4. 能源结构逐步优化 | 第24-25页 |
5. 固定资产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 | 第25-26页 |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 第26-42页 |
(一) 政策优势 | 第26-27页 |
1. 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政策 | 第26页 |
2. 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 第26-27页 |
3.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 第27页 |
(二) 教育文化科技优势 | 第27-29页 |
(三) 经济优势 | 第29-36页 |
1.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 第30-31页 |
2. 高新技术产业势头强劲 | 第31页 |
3. 物流业发展突出 | 第31-33页 |
4. 旅游业综合拉动作用明显 | 第33-34页 |
5. 金融业发展迅猛 | 第34-36页 |
(四) 技术人才优势 | 第36-37页 |
(五) 低碳资源优势 | 第37-42页 |
1. 生物资源丰富 | 第37页 |
2. 旅游资源丰富 | 第37-39页 |
3. 风能资源丰富 | 第39页 |
4. 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 | 第39-40页 |
5. 地热资源丰富 | 第40页 |
6. 生物质能资源丰富 | 第40-41页 |
7. 海洋能资源丰富 | 第41-42页 |
三、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2-45页 |
(一) 技术水平的制约 | 第42页 |
(二) 经济增长模式制约 | 第42-43页 |
(三) 产业结构制约 | 第43-44页 |
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43-44页 |
2.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趋同性比较严重 | 第44页 |
(四) 能源消费结构制约 | 第44-45页 |
四、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路径选择 | 第45-53页 |
(一) 强化省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 第45页 |
(二) 探求低碳发展的文化路径 | 第45-49页 |
1. 加强文化创新 | 第45-48页 |
2. 大力支持技术合作、创新和应用 | 第48页 |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第48-49页 |
(三) 加强地方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 第49页 |
1. 加强地方法规和制度建设 | 第49页 |
2. 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9页 |
(四) 走新型和低碳工业化之路 | 第49-50页 |
(五) 建设低碳城市 | 第50-51页 |
(六) 建设低碳农村 | 第51-52页 |
(七)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