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沟西井田主采煤层赋存规律及赋存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 ·方案及路线 | 第17-18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30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 ·地质概况 | 第19-30页 |
| ·地层 | 第19-25页 |
| ·矿产资源 | 第25页 |
|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 ·岩浆活动 | 第26-27页 |
| ·水文地质 | 第27-30页 |
| 3 花沟西井田沉积环境 | 第30-42页 |
| ·含煤岩系成因标志 | 第30-39页 |
| ·岩性 | 第30-34页 |
| ·砂岩的结构特征 | 第34页 |
| ·砂岩的粒度标志 | 第34-36页 |
| ·岩石的构造标志 | 第36-39页 |
| ·煤层沉积环境 | 第39-42页 |
| 4 可采煤层赋存规律及影响煤层厚度的因素分析 | 第42-57页 |
| ·煤层概况 | 第42-45页 |
| ·煤层厚度及稳定性分析 | 第45-48页 |
| ·煤厚变异系数 | 第45页 |
| ·10 煤层厚度及稳定性分析 | 第45-47页 |
| ·82 煤层厚度及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48-57页 |
| ·10 煤层厚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 ·岩浆活动及其对82 煤赋存的影响 | 第51-57页 |
| 5 基于GIS 技术的资源评价原理 | 第57-66页 |
| ·系统总体结构及特点 | 第57-58页 |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57-58页 |
| ·系统特点 | 第58页 |
| ·信息综合处理理论 | 第58-66页 |
| ·地质异常理论 | 第58-59页 |
| ·资源评价中地学数据的类型与格式 | 第59页 |
| ·单元划分 | 第59-62页 |
| ·模型单元的选择 | 第62-63页 |
| ·地质异常的定量提取 | 第63页 |
| ·定量数据的转换 | 第63-64页 |
| ·变量筛选 | 第64页 |
| ·信息综合的数学模型 | 第64-66页 |
| 6 花沟西井田煤层赋存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66-81页 |
| ·网格单元划分 | 第66页 |
| ·综合评价变量分析和地质信息定量提取 | 第66-71页 |
| ·煤层赋存条件的变量选择 | 第66-68页 |
| ·评价变量的定量提取 | 第68-71页 |
| ·煤层赋存条件多变量综合评价 | 第71-77页 |
| ·煤层赋存评价指标的量纲统一与变量关系分析 | 第71页 |
| ·评价模型与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7页 |
| ·花沟西井田煤层可视化 | 第77-81页 |
| ·建立三维地层界面 | 第78页 |
| ·层面光顺处理 | 第78-79页 |
| ·建立三维地层实体 | 第79页 |
| ·研究区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 第79-81页 |
| 7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作者简介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