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耕地地力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我国耕地评价历史的回顾 | 第15-17页 |
|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主要方法 | 第17-20页 |
| ·GIS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9页 |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24页 |
| ·耕地资源概况 | 第24-26页 |
| ·自然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9页 |
| ·农村经济概况 | 第29页 |
| ·软硬件准备 | 第29-30页 |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30-31页 |
|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31-33页 |
| ·布点原则 | 第31页 |
| ·布点方法 | 第31-32页 |
| ·采样方法 | 第32-33页 |
| ·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33-37页 |
| ·分析项目 | 第3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 ·分析质量控制基础实验 | 第35-37页 |
| ·质量评价依据及方法 | 第37-44页 |
| ·评价论据 | 第37-38页 |
| ·评价指标 | 第38页 |
| ·评价方法 | 第38-44页 |
| 第三章 耕地土壤属性状况 | 第44-74页 |
|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 | 第44-49页 |
| ·洪泽县肥料施用现状 | 第44-45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45-49页 |
| ·土壤全氮含量 | 第49-52页 |
| ·土壤全氮含量 | 第49页 |
| ·不同土种全氮含量的差异 | 第49-51页 |
| ·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土壤有效磷 | 第52-55页 |
| ·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分级情况 | 第52页 |
| ·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磷含量 | 第52-54页 |
|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效磷含量 | 第54-55页 |
| ·土壤速效钾 | 第55-58页 |
| ·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分级 | 第55页 |
| ·不同类型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 | 第55-57页 |
|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速效钾含量 | 第57-58页 |
| ·中微量元素 | 第58-64页 |
| ·有效硼含量 | 第58-59页 |
| ·有效铜含量 | 第59-60页 |
| ·有效锌含量 | 第60-61页 |
| ·有效锰含量 | 第61-62页 |
| ·有效铁含量 | 第62-63页 |
| ·有效钼含量 | 第63-64页 |
| ·土壤酸碱性 | 第64-66页 |
| ·土壤酸碱反应的状况 | 第64-66页 |
| ·其它属性 | 第66-68页 |
| ·土壤容重 | 第66-67页 |
|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 第67页 |
| ·土壤质地 | 第67-68页 |
| ·耕地环境质量状况 | 第68-74页 |
| ·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现状 | 第68-69页 |
| ·耕地土壤重金属年际间变化情况 | 第69-70页 |
| ·灌溉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 第70-71页 |
| ·点源污染对农田的影响 | 第71页 |
| ·化肥农药对农田的影响 | 第71-74页 |
| 第四章 洪泽县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建立 | 第74-84页 |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74-76页 |
| ·软件的开发 | 第74-75页 |
| ·数据审核与录入 | 第75-76页 |
|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76-78页 |
| ·空间数据内容 | 第76-77页 |
| ·图层的制作 | 第77-78页 |
| ·评价因子图层制作 | 第78页 |
| ·评价单元图制作 | 第78页 |
| ·数据的连接 | 第78-79页 |
|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 第78-79页 |
| ·数据的连接 | 第79页 |
| ·耕地地力评价 | 第79-84页 |
| ·评价单元的确定及数据获取 | 第79-80页 |
| ·计算单因素评价评语 | 第80页 |
| ·计算单因素权重 | 第80页 |
| ·计算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IFI) | 第80页 |
| ·确定地力综合指数分级方案 | 第80-81页 |
| ·评价结果归入农业部地力等级体系 | 第81-84页 |
| 第五章 耕地地力评价 | 第84-90页 |
| ·一级地 | 第85-86页 |
| ·立地条件 | 第85-86页 |
| ·土壤管理条件 | 第86页 |
|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 第86页 |
| ·生产管理建议 | 第86页 |
| ·二级地 | 第86-87页 |
| ·立地条件 | 第86-87页 |
| ·土壤管理条件 | 第87页 |
|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 第87页 |
| ·生产管理建议 | 第87页 |
| ·三级地 | 第87-88页 |
| ·立地条件 | 第87-88页 |
| ·土壤管理条件 | 第88页 |
|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 第88页 |
| ·生产管理建议 | 第88页 |
| ·四级地 | 第88-90页 |
| ·立地条件 | 第88-89页 |
| ·土壤管理条件 | 第89页 |
|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 第89页 |
| ·生产管理建议 | 第89-9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0-96页 |
| ·主要结论 | 第90页 |
| ·对策建议 | 第90-95页 |
| (1) 耕地地力建设 | 第90-92页 |
| (2) 土壤改良利用 | 第92-93页 |
| (3) 耕地污染防治 | 第93页 |
| (4)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 第93-94页 |
| (5) 作物平衡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 第94页 |
| (6) 耕地质量管理 | 第94-95页 |
| ·论文不足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