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运气七篇”治则治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前言 | 第21-23页 |
| 正文 | 第23页 |
| 1 “运气七篇”概论 | 第23-30页 |
| ·“运气七篇”之间的关系 | 第23页 |
| ·与《内经》其它篇章的关系 | 第23-24页 |
| ·理论基础——气化学说 | 第24-25页 |
| ·基本学术观点 | 第25-30页 |
|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 第25页 |
| ·“循环往复”的圜道观 | 第25-26页 |
| ·“亢害承制”的自衡观 | 第26页 |
| ·“生气通天”的生命观 | 第26-27页 |
| ·“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的健康观、疾病观 | 第27页 |
| ·病因学的观点——正邪观 | 第27-28页 |
| ·病机学的观点——求属观 | 第28-30页 |
| ·治疗学的观点——和调观 | 第30页 |
| 2 “运气七篇”的基本治则 | 第30-46页 |
| ·治病求属,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第30-32页 |
| ·把握病机,分辨寒热 | 第31页 |
| ·疏气令调,治有逆从 | 第31页 |
| ·病之中外,各绝其源 | 第31-32页 |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第32-35页 |
| ·胜复之治,各安其气 | 第32-33页 |
| ·以偏纠偏,用药有度 | 第33-35页 |
| ·视五运六气之化之变,三因制宜 | 第35-41页 |
| ·无失天信,因时制宜 | 第35-39页 |
| ·同病异治,因地制宜 | 第39-40页 |
| ·禀气不同,因人制宜 | 第40-41页 |
| ·重视气运之升降出入,和调内外 | 第41-43页 |
| ·疏调气机 | 第41-42页 |
| ·健运枢机 | 第42页 |
| ·顺气调神 | 第42-43页 |
| ·以病之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 第43-44页 |
| ·病之所在 | 第43页 |
| ·病性寒热 | 第43-44页 |
| ·病形盛衰 | 第44页 |
| ·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 | 第44-45页 |
| ·静以待时 | 第44-45页 |
| ·必养必和 | 第45页 |
| ·审察标本中气之化,治有所从 | 第45-46页 |
| ·标本同气,治从本取 | 第45-46页 |
| ·标本气反,从标从本 | 第46页 |
| ·标本异气,治从中气 | 第46页 |
| 3 “运气七篇”的基本治法 | 第46-56页 |
| ·正反之治 | 第46-47页 |
| ·逆者正治 | 第46-47页 |
| ·从者反治 | 第47页 |
| ·五郁之治 | 第47-50页 |
| ·辨阴阳五行,审下承之气 | 第48-49页 |
| ·顺五气之性,解五郁之困 | 第49页 |
| ·五郁治法的双重指导意义 | 第49-50页 |
| ·六气胜复之治 | 第50-53页 |
| ·司天在泉淫胜治法 | 第50-51页 |
| ·邪气反胜治法 | 第51-52页 |
| ·六气相胜治法 | 第52-53页 |
| ·客主相胜治法 | 第53-54页 |
| ·佐以所利,和以所宜 | 第53页 |
| ·安其主客,适其寒温 | 第53-54页 |
| ·正味补泻,用有先后 | 第54页 |
| ·六气主时补泻治法 | 第54-56页 |
| 4 思考与启示 | 第56-61页 |
| ·思考 | 第56-57页 |
| ·需要以灵活客观态度对待运气理论研究 | 第56-57页 |
| ·需要继续系统深入地开展运气理论研究 | 第57页 |
| ·启示 | 第57-61页 |
| ·努力发掘,把握运气理论致用之处 | 第57页 |
| ·神用无方,知常达变而不胶于定法 | 第57-58页 |
| ·积极实践,发扬其防治疾病的特色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