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依据和研究原则 | 第10-11页 |
·研究依据 | 第10页 |
·研究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前评价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其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我国前评价研究的工作阶段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工程项目前评价理论综述 | 第14-25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涵义和作用 | 第14页 |
·项目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21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 第21-25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1-23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程序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基于区域电网的国电蚌埠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分析 | 第25-34页 |
·概述 | 第25-28页 |
·华东电网现状 | 第25-26页 |
·安徽电网现状 | 第26-28页 |
·淮南片电网现状 | 第28页 |
·电厂概况 | 第28页 |
·华东电网和安徽电网负荷预测 | 第28-29页 |
·电力电量平衡 | 第29-32页 |
·电源规划 | 第29-30页 |
·电力电量平衡及分析 | 第30-31页 |
·蚌埠电厂建设的必要性和在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 第31-32页 |
·电厂与系统的连接 | 第32-33页 |
·对电厂电气主接线的要求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项目厂址选择的分析评价 | 第34-48页 |
·厂址概述 | 第34-35页 |
·地区概况 | 第34页 |
·厂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 第34-35页 |
·交通运输 | 第35-36页 |
·铁路 | 第35-36页 |
·公路 | 第36页 |
·水源 | 第36-39页 |
·电厂水源概述 | 第36-37页 |
·厂址水源分析 | 第37-39页 |
·淮河取水河段河床稳定性分析 | 第39页 |
·区域稳定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39-45页 |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概况 | 第39-40页 |
·近场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 | 第40-41页 |
·场地地震效应 | 第41页 |
·建筑场地类别及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 第41-42页 |
·厂址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页 |
·灰场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页 |
·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 第42-4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贮灰场 | 第45-46页 |
·除灰方式和灰渣量 | 第45页 |
·灰、渣场概述 | 第45-46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46-48页 |
·淮河概况 | 第46页 |
·厂址洪涝 | 第46-47页 |
·地震烈度 | 第47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项目燃料供应条件分析评价 | 第48-51页 |
·燃料的来源及煤质资料 | 第48-50页 |
·煤源 | 第48-49页 |
·煤质资料 | 第49-50页 |
·耗煤量 | 第50页 |
·燃料运输 | 第50页 |
·点火及助燃油的供应条件 | 第50-51页 |
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 第51-59页 |
·投资估算文件依据 | 第51-53页 |
·工程投资 | 第51页 |
·工程建设资金来源 | 第51页 |
·外委设计项目 | 第51页 |
·交通运输及厂址条件 | 第51页 |
·主要工艺系统特征 | 第51-53页 |
·投资估算编制原则及依据 | 第53-55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5-56页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56-58页 |
·财务评价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七章 项目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措施评价 | 第59-75页 |
·环境保护 | 第59-71页 |
·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 | 第71-75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75-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5-78页 |
·存在问题和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