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水产药物学、药理学论文

微囊藻毒素及孔雀石绿对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的分子毒理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35页
 1 微囊藻毒素第11-20页
   ·我国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第11-12页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制第12-13页
     ·环境因子对微囊藻毒素产生的影响第12-13页
     ·遗传结构的不同第13页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第13-14页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第14页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第14-17页
     ·肝毒性第15页
     ·促癌作用第15-16页
     ·肾毒性第16页
     ·肠毒性第16页
     ·遗传毒性第16-17页
     ·其它毒性第17页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第17-19页
     ·对细胞骨架的损伤第17页
     ·氧化损伤和凋亡第17-18页
     ·细胞增殖第18页
     ·DNA损伤第18-19页
   ·生物体微囊藻毒素去毒分子机理第19-20页
 2 孔雀石绿第20-26页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第20-21页
   ·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的危害现状第21-22页
   ·孔雀石绿的毒性及致毒机理第22-23页
     ·细胞毒性第22-23页
     ·体内毒性第23页
   ·孔雀石绿在鱼体内的分布与代谢第23-25页
   ·孔雀石绿及代谢物微生物降解处理的研究第25-26页
 3 外源性毒物去毒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6-33页
   ·细胞色素P450(CYP450)第26-28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第28-30页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第30-31页
   ·解偶联蛋白2(UCP2)第31-32页
   ·热休克蛋白(HSP70)第32-33页
 4 本研究开展背景和意义第33-35页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对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致毒机理的探讨第35-43页
 1 实验材料第35页
   ·实验鱼第35页
   ·主要实验试剂第35页
 2 实验方法第35-38页
   ·尼罗罗非鱼肝实质细胞培养第35-36页
   ·肝细胞形态学观察第36页
   ·肝细胞活力的测定第36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第36-37页
     ·制片第36-37页
     ·裂解第37页
     ·解旋第37页
     ·电泳第37页
     ·漂洗中和第37页
     ·染色第37页
     ·结果观察与拍照第37页
   ·Annexin Ⅴ和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37-38页
 3 结果第38-41页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活力第38页
   ·彗星电泳图第38-39页
   ·PI/Annexin Ⅴ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9-41页
 4 讨论第41-42页
 5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去毒相关基因对外源性毒物的反应第43-60页
 1 实验材料第44页
   ·实验鱼第44页
   ·试剂盒与试剂第44页
   ·引物合成第44页
 2 实验方法第44-49页
   ·尼罗罗非鱼肝实质细胞培养第44页
   ·实验设计与MG和MC-LR暴露实验第44页
   ·肝细胞CYP1A1、GSTA、GSTR、GPX、UCP2和HSP70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第44-49页
     ·肝细胞总RNA提取第45-46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RNA质量第46页
     ·总RNA的定量第46页
     ·合成第一链cDNA第46-47页
     ·半定量PCR第47-48页
     ·PCR产物电泳分析第48页
     ·统计分析第48-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总RNA质量测定及核酸定量第49-51页
   ·MG诱导对罗非鱼肝实质细胞CYP1A1、GSTA、GSTR、GPX、UCP2与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第51页
   ·MC-LR诱导对罗非鱼肝实质细胞CYP1A1、GSTA、GSTR、GPX、UCP2与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第51-57页
 4 讨论第57-59页
 5 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80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速对杂交鲟和罗非鱼幼鱼游泳行为及活动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鲢和植物浮床(夏威夷草)对蓝藻占优势的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围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