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设计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 | 第13-16页 |
·国内生态旅游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系统论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第3章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18-26页 |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18-23页 |
·优势分析(Strengths) | 第18-20页 |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20-21页 |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第21-22页 |
·威胁分析(Threats) | 第22-23页 |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经济落后,生态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 第23页 |
·保护区范围设置偏小,气候异常导致湿地生态资源受影响严重 | 第23-24页 |
·由于血吸虫肆虐,湖区水上旅游受影响 | 第24页 |
·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 | 第24-25页 |
·旅游项目单调,湖泊旅游客源量少,消费量不足 | 第25页 |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的品质与开发力度不匹配 | 第25-26页 |
第4章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26-35页 |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生态旅游资源系统SD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旅游承载量的涵义 | 第27页 |
·生态旅游资源系统SD模型 | 第27-28页 |
·生态旅游资源系统SD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28-29页 |
·生态旅游环境系统SD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生态旅游环境系统SD模型 | 第29-30页 |
·旅游环境系统SD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30页 |
·生态旅游参与者系统SD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生态旅游参与者的构成 | 第30-31页 |
·生态旅游参与者SD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生态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SD仿真及讨论 | 第31-32页 |
·生态旅游产业系统SD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 | 第32-33页 |
·生态旅游产业SD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33页 |
·生态旅游系统整体功能分析 | 第33-35页 |
·系统的综合与集成 | 第33页 |
·生态旅游系统SD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34-35页 |
第5章 星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35-46页 |
·星子县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旅游承载量测算模型的应用 | 第36-41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6-38页 |
·模型参数的设立 | 第38-39页 |
·测算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研究结论 | 第40-41页 |
·星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41-46页 |
·星子县生态旅游SD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星子县生态旅游系统SD模型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第6章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46-51页 |
·总体思路 | 第46-47页 |
·具体对策 | 第47-51页 |
·严格规划管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第47页 |
·调整旅游业生产力布局,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 | 第47-48页 |
·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优先发展项目策划 | 第48-5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