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论文--团的工作论文

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功能及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9页
引言第9-15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1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第11-13页
 第四节 研究任务与主要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共青团的历史沿革及与共产党的关系第15-29页
 第一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青年组织的兴起第15-17页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程与历史作用第17-19页
 第三节 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第19-23页
 第四节 中国共青团的组织属性与政治功能第23-29页
  一、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与公共服务性第23页
  二、共青团组织的特征第23-25页
  三、共青团组织的属性功能第25-29页
第二章 新时期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29-50页
 第一节 新时期共青团的现状与青年群体特征第29-31页
  一、共青团组织存在边缘化的潜在危险第29-30页
  二、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第30-31页
 第二节 正确认识新时期共青团所处的历史方位第31-38页
  一、经济全球化与共青团组织发展第31-33页
  二、社会结构变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第33-34页
  三、信息技术革命改变青年生活方式第34-36页
  四、新的青年群体充实共青团的工作内涵第36-37页
  五、青年集结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第37-38页
 第三节 新时期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第38-46页
  一、共青团组织难以实现对全体青年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影响第38-40页
  二、青年群体结构变化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影响第40-41页
  三、青年思想多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第41-42页
  四、统筹能力削弱导致共青团组织资源的离散第42-43页
  五、影响共青团组织服务供给的体制性障碍第43-45页
  六、共青团干部的“本领恐慌”第45-46页
 第四节 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机遇第46-50页
  一、共青团组织的传统优势依然突出第46-47页
  二、社会发展对青年工作更加重视第47-48页
  三、信息技术为共青团工作发展提供新的手段第48页
  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参与第48-50页
第三章 共青团组织功能变化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分析第50-61页
 第一节 新时期共青团获取资源的路径变迁第50-52页
  一、项目经营概念在共青团组织中的延用第50-51页
  二、开放化的资源整合机制第51-52页
  三、社会化运作组织资源的制度平台第52页
 第二节 服务青年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创新第52-55页
  一、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的组织网络建设第53页
  二、传统组织发挥服务功能的制度创新第53-54页
  三、服务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组织改造第54-55页
 第三节 和谐社会视域中青年组织的外延拓展第55-57页
  一、青年自组织与和谐社会共融的组织特性第55-56页
  二、青年自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要素分析第56-57页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与共青团基层组织第57-58页
 第五节 新时期弱势青年群体的人文关怀第58-61页
  一、制度保障缺失的青年农民工群体第58-59页
  二、以共青团为载体提高青年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第59页
  三、青年农民工的结构化短缺与过剩第59-61页
第四章 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功能创新与重构第61-73页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功能创新的逻辑起点第61-62页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与共青团的目标路径选择第62-65页
  一、以青年为本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理念第62-63页
  二、统筹兼顾是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方法第63页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推进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要求第63-64页
  四、集约化使用组织资源以提高共青团工作的质量与效益第64-65页
  五、以和谐共享的理念丰富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第65页
 第三节 影响共青团组织功能的环境因素分析第65-68页
  一、世界青年组织发展现状对中国共青团发展模式的启示第65-66页
  二、虚拟化组织发展对青年实体组织的影响第66-67页
  三、“第三部门”兴起对共青团组织的挑战第67-68页
 第四节 新时期共青团的组织功能重构第68-73页
  一、组织青年:吸收社团资源推动组织增量扩张第69-70页
  二、引导青年:目标管理下致力思想统一的行为逻辑第70-71页
  三、服务青年:共青团发挥组织功能的实现路径第71-72页
  四、维护青年:建立在利益保障基础上的司法干预第72-73页
第五章 共青团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第73-77页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方向第73-74页
 第二节 提炼共青团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第74-75页
 第三节 承接政府青年事务的政治性组织第75页
 第四节 任重道远的共青团自身改革与发展第75-77页
结束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之间--阿伦特“政治地思考”之见
下一篇: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以党章修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