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政府电子化服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4页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8页
     ·选题缘由第8页
     ·研究意义第8页
   ·研究思路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4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4页
2 政府电子化服务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概述第14-21页
   ·政府电子化服务的概述第14-17页
     ·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内涵第14页
     ·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内容第14-15页
     ·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对象第15-16页
     ·政府电子化服务的特点第16-17页
   ·公共政策制定的概述第17-21页
     ·公共政策的界定第17页
     ·公共政策制定的五个环节第17-19页
     ·公共政策制定中政府部门、其他组织及个人的影响程度第19-21页
3 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电子化服务的理论优势第21-25页
   ·公共决策组织形式不灵活,决策方式欠科学第21-23页
     ·官僚制结构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第21页
     ·决策系统条块分割,导致政策失灵第21-22页
     ·决策方式欠科学,决策不透明第22-23页
   ·决策主体单一,公民参与渠道不充分第23页
     ·决策主体单一,公民参与度不高第23页
     ·公民参与途径窄,成本高第23页
   ·政策制定所需信息过少,存在“霍布森效应”第23-25页
4 政府电子化服务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SWOT 分析第25-34页
   ·SWOT 分析法简介第25页
     ·SWOT 的内涵第25页
     ·SWOT 分析法的优势第25页
     ·公共管理研究中运用SWOT 分析法的成功范例第25页
   ·S 分析:政府电子化服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第25-28页
     ·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有利于多头信息源的实现第25-26页
     ·促进公民参与,有利于议题的扩散第26-27页
     ·提供互动平台,有利于多元主体互动第27-28页
     ·服务子系统呈现多样性,有利于政策的细化与实施第28页
   ·W 分析:政府电子化服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第28-30页
     ·公民参与机会的不均等,产生数字鸿沟第28页
     ·技术操纵决策,致使冷漠型政策流行第28-29页
     ·技术认同降低政策对边缘地区与下层社会的回应第29页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出现技术官僚第29页
     ·组织结构的同构化趋势,导致单一政策模式第29-30页
   ·O 分析:政府电子化服务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机遇第30-31页
     ·推动决策体制变革,决策体制扁平化,决策方式理性化第30页
     ·促进政府管理模式改进,设置以流程为中心的政务工作第30页
     ·促使公共组织网络化,建立基于信息交互的柔性化组织第30页
     ·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形成“无缝隙政府”第30页
     ·平衡信息配置的失灵,满足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要求第30-31页
   ·T 分析:政府电子化服务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挑战第31-34页
     ·提高公民参与能力,防止技术屏蔽第31页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抵御技术风险第31页
     ·保障信息交互的有效性,防止信息的规范性缺失第31-32页
     ·快速处理信息,有效应对“布里丹效应”第32页
     ·保证信息公开,防范部门自利性第32页
     ·公民表达意愿的随意性,出现“无政府状态”第32-33页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的高成本第33-34页
5 完善政府电子化服务,提升公共政策制定水平的战略选择第34-41页
   ·战略指导:明确方向、确定原则第34-35页
     ·明确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树立以民为本的服务观念第34-35页
     ·确定基本原则,保障政府电子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第35页
   ·以信息公开服务和信息交互服务为核心能力,保障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第35-37页
     ·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第36页
     ·应对资金和技术的瓶颈,加大整合与共享力度第36-37页
   ·完善外部环境第37-39页
     ·加强网络法律体系建设,规范网络行为第37页
     ·加大网络道德宣传力度,构建网络伦理道德第37页
     ·加快信息化进程,缩小数字鸿沟第37-38页
     ·保证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引导,政府防止“无政府状态”第38-39页
   ·改善政府部门内部不足第39-41页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有效控制部门自利性第39页
     ·加强部门协作,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第39页
     ·保证多通道传递信息,降低技术官僚的负面影响第39-40页
     ·建立新型人力资源模式,提升公务员网络操作水平第40-41页
6 结论第41-42页
   ·结论第41页
   ·研究有待改善之处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第46页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苗乡农村“合作型治理”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下一篇:“家支”观念对凉山彝族村级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L县、S县6个彝族村寨的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