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2 斯大林模式概述 | 第17-28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内涵 | 第17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17-22页 |
| ·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 ·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 ·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 第22-23页 |
|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第22页 |
| ·探索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 第22-23页 |
| ·发挥了巨大的备战作用 | 第23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第23-26页 |
| ·政治方面的弊端 | 第23-24页 |
| ·经济方面的弊端 | 第24-25页 |
| ·文化方面的弊端 | 第25-26页 |
| ·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第26-27页 |
| ·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 第28-51页 |
|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历程及表现 | 第28-43页 |
| ·“全面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及影响的表现 | 第28-31页 |
| ·“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阶段及影响的表现 | 第31-35页 |
| ·探索中断,将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阶段及影响的表现 | 第35-40页 |
| ·扬弃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阶段及影响的表现 | 第40-43页 |
|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特点 | 第43-45页 |
| ·主动性 | 第43-44页 |
| ·双重性 | 第44-45页 |
|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第45-46页 |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 第46-48页 |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理论不足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4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的启示 | 第51-59页 |
| ·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 第51-52页 |
|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 第52-53页 |
|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适时地改革 | 第53-55页 |
|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 第55-56页 |
|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注重人的因素 | 第56-57页 |
|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处理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