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1.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2.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3.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聚合物驱后主力油层的水洗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1-22页 | 
| ·聚驱后区块概况 | 第11页 | 
| ·聚驱后剩余油总体特征 | 第11-15页 | 
| ·聚驱后油层有效厚度水洗比例加大 | 第11-12页 | 
| ·聚合物驱改善了油层动用状况 | 第12页 | 
| ·聚驱后水洗层段驱替效率提高 | 第12-13页 | 
| ·不同地区主力油层的水洗状况 | 第13-15页 | 
|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潜力评价 | 第15-22页 | 
|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 ·聚驱后剩余油潜力评价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聚驱后剩余油 | 第22-53页 | 
| ·聚合物驱剩余油潜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6页 | 
| ·实验条件 | 第22-23页 | 
| ·试验结论 | 第23-26页 | 
| ·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研究 | 第26-30页 | 
| ·分子回旋半径的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 ·分子量对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影响 | 第28-30页 | 
| ·聚合物驱提高微观驱油效果的核磁共振实验 | 第30-34页 | 
| ·剩余油分析的磨片荧光分析实验 | 第34-43页 | 
| ·天然岩心驱油实验 | 第34-36页 | 
| ·剩余油荧光分析 | 第36-43页 | 
| ·大平面模型物理模拟实验 | 第43-47页 | 
| ·实验条件 | 第43页 | 
| ·实验方案 | 第43页 | 
| ·实验过程 | 第4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 | 第47-53页 | 
| ·聚驱后不同微观剩余油的变化 | 第47-50页 | 
|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 | 第50-53页 | 
| 第三章 应用概念模型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 | 第53-66页 | 
| ·隔层的影响 | 第53-56页 | 
| ·厚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 ·井网密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 ·韵律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 ·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综合分析结果 | 第63-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