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2章 火成岩地层的地质与测井特征 | 第16-44页 |
| ·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 ·火成岩的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成 | 第17-19页 |
| ·超基性喷出岩 | 第18页 |
| ·基性喷出岩 | 第18页 |
| ·中性喷出岩 | 第18页 |
| ·酸性喷出岩 | 第18-19页 |
| ·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和岩相 | 第19-24页 |
| ·火成岩的结构 | 第19页 |
| ·火成岩的构造 | 第19-20页 |
| ·火成岩岩相 | 第20-24页 |
| ·火成岩的次生变化 | 第24-25页 |
| ·酸性喷出岩次生变化 | 第24-25页 |
| ·中性喷出岩次生变化 | 第25页 |
| ·基性喷出岩次生变化 | 第25页 |
| ·火成岩岩石的定量分类 | 第25-29页 |
| ·火成岩定量矿物分类 | 第26-28页 |
| ·火成岩定量化学分类 | 第28-29页 |
| ·火成岩测井特征 | 第29-44页 |
| ·各地区火成岩特征 | 第30-34页 |
| ·松辽盆地北部火成岩地层测井特征 | 第34-38页 |
| ·松辽盆地火成岩地层的测井响应交会图分析 | 第38-44页 |
| 第3章 火成岩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44-62页 |
| ·交会图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45-47页 |
| ·模糊聚类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47-49页 |
| ·因子分析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49-54页 |
| ·TAS 图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54-55页 |
| ·自组织神经网络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55-58页 |
| ·线性降维映射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58-60页 |
| ·识别方法和步骤 | 第59页 |
| ·识别结果 | 第59-60页 |
| ·成像测井法识别火成岩岩性 | 第60-62页 |
| 第4章 火成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 第62-75页 |
| ·火成岩储集空间类型 | 第62-68页 |
| ·原生储集空间 | 第62-63页 |
| ·次生储集空间 | 第63-66页 |
| ·储层孔缝结构特征 | 第66-67页 |
| ·裂缝的分类 | 第67页 |
| ·储集空间的组合类型 | 第67-68页 |
| ·火成岩孔隙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 第68-69页 |
| ·双侧向测井特征 | 第68页 |
| ·声波测井特征 | 第68页 |
| ·地层倾角测井特征 | 第68页 |
| ·密度测井特征 | 第68页 |
| ·中子测井特征 | 第68页 |
| ·自然伽玛能谱测井特征 | 第68-69页 |
| ·火成岩孔隙的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 第69-75页 |
|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仪 | 第69-74页 |
| ·偶极横波成像仪 | 第74页 |
| ·井周声波成像测井 | 第74页 |
| ·核磁共振测井 | 第74-75页 |
| 第5章 火成岩储层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75-93页 |
| ·评价火成岩储层的混合骨架体积模型 | 第75-77页 |
| ·三重孔隙模型的建立 | 第77-90页 |
| ·孔隙模型的发展历史 | 第78-82页 |
| ·双孔隙模型 | 第82-84页 |
| ·三重孔隙模型 | 第84-90页 |
| ·火成岩储层饱和度方程的建立 | 第90-93页 |
| 第6章 自适应遗传算法最优化测井处理 | 第93-102页 |
| ·遗传算法常用术语、优化机理和具体操作 | 第93-97页 |
| ·常用术语 | 第93-94页 |
| ·遗传算法的优化机理 | 第94-95页 |
| ·遗传算法的具体操作 | 第95-97页 |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97-98页 |
| ·自适应遗传算法 | 第98-100页 |
| ·最优化测井解释的基本原理 | 第100-101页 |
| ·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实现最优化测井解释的步骤 | 第101-102页 |
| ·确定解释模型及响应方程 | 第101页 |
| ·选择解释参数 | 第101页 |
| ·建立最优化测井解释目标函数 | 第101页 |
| ·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最优化测井解释 | 第101-102页 |
| 第7章 火成岩储层评价模型相关参数的定量计算 | 第102-118页 |
| ·骨架参数值的确定 | 第102-104页 |
| ·三重孔隙模型中孔隙度指数的确定 | 第104页 |
| ·裂缝孔隙度指数的确定 | 第104页 |
| ·基质孔隙度指数的选取 | 第104页 |
| ·粘土电阻率的确定 | 第104-105页 |
| ·总孔隙度、泥质和混合骨架含量的计算 | 第105-106页 |
| ·三种孔隙度的计算 | 第106-114页 |
| ·基质孔隙度的计算 | 第106-107页 |
| ·裂缝孔隙度的计算 | 第107-110页 |
| ·非连通孔洞孔隙度的计算 | 第110-114页 |
| ·裂缝张开度的估算 | 第114页 |
| ·高角度缝 | 第114页 |
| ·低角度缝和网状缝 | 第114页 |
| ·渗透率的计算 | 第114-115页 |
| ·裂缝渗透率 | 第114页 |
| ·基质渗透率 | 第114-115页 |
| ·岩石总渗透率 | 第115页 |
|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 第115-118页 |
| ·裂缝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 第115页 |
| ·复合系统含水饱和度的计算 | 第115-118页 |
| 第8章 火成岩储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 | 第118-128页 |
| ·火成岩储层流体测井响应特征 | 第118-121页 |
| ·火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研究 | 第121-128页 |
| ·交会图法识别火成岩气层 | 第121页 |
| ·气层指标法识别火成岩气层 | 第121-125页 |
| ·测井曲线重叠法识别火成岩气层 | 第125-127页 |
| ·三重孔隙模型法识别火成岩气层 | 第127-128页 |
| 第9章 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综合应用 | 第128-135页 |
| ·火成岩测井评价的具体步骤 | 第128页 |
| ·应用效果分析 | 第128-135页 |
| 第10章 结论 | 第135-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5-147页 |
| 学术论文 | 第145-146页 |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6页 |
| 获奖情况 | 第146-147页 |
| 后记和致谢 | 第147-148页 |
| 摘要 | 第148-151页 |
| ABSTRACT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