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4-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界面吸附模式和模型 | 第16-35页 |
·天然有机物(NOM)的物化特性 | 第16-22页 |
·天然有机物的分类 | 第16-17页 |
·腐殖质的来源、危害和分类 | 第17-22页 |
·腐殖质的来源 | 第17-18页 |
·腐殖质的危害 | 第18-19页 |
·腐殖质的分类 | 第19-20页 |
·腐殖酸的分子结构式 | 第20-22页 |
·赤铁矿的物化特性 | 第22页 |
·赤铁矿-腐殖酸界面吸附理论的基本形式 | 第22-25页 |
·界面配位交换(surface ligand exchange) | 第23页 |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 | 第23-24页 |
·静电作用力(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 第24页 |
·疏水性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 | 第24-25页 |
·阴离子交换(anion exehange) | 第25页 |
·阳离子桥键(ration bridging) | 第25页 |
·固液界面吸附模型 | 第25-34页 |
·DLVO理论 | 第26-27页 |
·SS(Stumn-Schindle)表面络合模型 | 第27-31页 |
·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位点 | 第28-29页 |
·聚合电解质表面活泼的官能团 | 第29页 |
·金属氧化物和聚合电解质之间的静电作用 | 第29页 |
·SS表面络合理论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SF(Scheutjens/Fleer)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SS/SF混合理论 | 第34页 |
·本文拟采用的理论模型 | 第34-35页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35-48页 |
·引言 | 第3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44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5-36页 |
·模型胶体颗粒 | 第35页 |
·模型NOM | 第35-36页 |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36页 |
·腐殖酸特性的表征手段 | 第36-37页 |
·溶解性有机碳(TOC) | 第36页 |
·紫外吸光度(UV_(254)) | 第36-3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页 |
·官能团滴定 | 第37页 |
·腐殖酸特性的表征结果 | 第37-41页 |
·紫外光谱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红外光谱(FTIR)扫描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官能团滴定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赤铁矿特性的表征方法和结果 | 第41-44页 |
·赤铁矿表面信息的测定方法 | 第41页 |
·赤铁矿表面信息的测定结果 | 第41-43页 |
·赤铁矿表面电荷密度 | 第43-44页 |
·吸附前后信息的测定 | 第44-46页 |
·吸附密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腐殖酸的纯化 | 第44-45页 |
·吸附密度的测定方法 | 第45页 |
·吸附前后赤铁矿颗粒粒径的测定 | 第45-46页 |
·吸附实验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6-48页 |
·溶液中其它离子和水分子的影响 | 第46页 |
·pH值对吸附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离子强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48-63页 |
·pH值的影响作用 | 第48-53页 |
·pH值对吸附密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pH值对吸附前后赤铁矿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51-53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作用 | 第53-56页 |
·离子强度对吸附密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离子强度对吸附前后赤铁矿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55-56页 |
·吸附前后赤铁矿表面电极电位E变化情况 | 第56-58页 |
·SS/SF混合理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第58-63页 |
·SS/SF混合理论对pH值影响规律的分析和讨论 | 第58-60页 |
·SS/SF混合理论对离子强度影响规律的分析和讨论 | 第60-61页 |
·SS/SF混合理论对胶体稳定性变化规律的分析和讨论 | 第61-63页 |
第5章 SS/SF混合理论的数学模拟研究 | 第63-67页 |
·数学模型的假定条件 | 第63-64页 |
·模型公式推导 | 第64-67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资料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