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2-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6页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研究 | 第16-26页 |
·文化遗产 | 第16-18页 |
·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 | 第16页 |
·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 | 第16-1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8-2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第1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 第18-1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 第19-21页 |
·文化空间 | 第21-22页 |
·文化空间的定义 | 第21页 |
·文化空间的内容 | 第21页 |
·文化空间的特性 | 第21-22页 |
·物质空间 | 第22页 |
·物质空间的内涵 | 第22页 |
·物质空间的内容 | 第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 第22-23页 |
·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3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 第26-38页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 第26-28页 |
·日本 | 第26-27页 |
·韩国 | 第27-28页 |
·法国 | 第28页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 第28-29页 |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 第29-37页 |
·博物馆式的保护法 | 第30-31页 |
·提供新演绎空间的保护法 | 第31-34页 |
·情景再现保护法 | 第34-35页 |
·创立文化周、文化日的保护法 | 第35-36页 |
·"原汁原味"的保护法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成果及启示 | 第38-58页 |
·平遥古城 | 第38-45页 |
·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8-39页 |
·平遥古城整体空间特色 | 第39-40页 |
·推光漆器手工艺及其物质空间——漆器手工艺家庭作坊永隆号 | 第40-43页 |
·手工布鞋及其物质空间——典型手工布鞋家庭加工作坊 | 第43-45页 |
·丽江古城 | 第45-47页 |
·丽江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45页 |
·丽江大研古镇的整体空间特色 | 第45-46页 |
·丽江大研古城的传统手工艺及其物质空间——木雕、手工披肩 | 第46-47页 |
·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 第47-5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空间的相互关系 | 第47-4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中应关注的三个方面 | 第50-53页 |
·目前保护与更新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 | 第53-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设计实践——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 | 第58-100页 |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 | 第58-66页 |
·泥塑手工艺的历史背景 | 第58-59页 |
·泥塑手工艺的特色 | 第59-63页 |
·泥塑手工艺的发展现状 | 第63-64页 |
·泥塑手工艺的价值评价 | 第64-66页 |
·凤翔县六营村传统民居建筑现状研究 | 第66-83页 |
·整体村落格局 | 第67-68页 |
·街巷空间格局现状 | 第68-71页 |
·建筑院落空间形态 | 第71-76页 |
·传统民居结构、材料与细部装饰 | 第76-78页 |
·典型泥塑艺人家庭院落空间 | 第78-81页 |
·依托泥塑手工艺产生的典型泥塑农家乐院落空间 | 第81-83页 |
·凤翔六营传统民居建筑与泥塑手工艺的相关性研究 | 第83-84页 |
·村中取土 | 第83页 |
·院内制作 | 第83-84页 |
·屋内宣传、销售 | 第84页 |
·泥塑丰富民居装饰 | 第84页 |
·传统民居建筑与泥塑手工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第84-86页 |
·村落格局 | 第85页 |
·街巷空间 | 第85页 |
·民居院落 | 第85-86页 |
·建筑外观 | 第86页 |
·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的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设计 | 第86-97页 |
·基本原则、目标和理念 | 第86-87页 |
·外部空间改造与更新——整体街巷空间 | 第87-92页 |
·内部空间改造与更新——典型泥塑艺人家庭加工作坊院落空间 | 第92-95页 |
·附属空间改造与更新——典型泥塑农家乐院落空间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100页 |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方法探索 | 第100-11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目标和理念 | 第100-102页 |
·目标 | 第100-101页 |
·理念 | 第101页 |
·应用 | 第101-10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宏观策略 | 第102-104页 |
·基本原则 | 第102-103页 |
·宏观策略 | 第103页 |
·保护中应考虑的问题 | 第103-10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具体实施方略 | 第104-109页 |
·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传统街巷空间 | 第104-106页 |
·节点空间环境的营造与延续——具体生存院落 | 第106-107页 |
·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物质空间的延续与发展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现阶段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设计的方法 | 第110-111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11-113页 |
·对概念和保护范围的更准确的界定 | 第111-112页 |
·研究内容的扩展 | 第112页 |
·建立"生态博物馆"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图表目录 | 第118-122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