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研究--以幕府山白云矿为例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矿山废弃地概论 | 第13-19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3-14页 |
·废弃地的概念 | 第13页 |
·矿山废弃地的概念 | 第13页 |
·景观与再生设计 | 第13页 |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概念 | 第13-14页 |
·矿山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特征 | 第14-15页 |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的资源 | 第15-16页 |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案例分析 | 第19-30页 |
·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改造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国外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国内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案例剖析 | 第21-27页 |
·希腊狄俄尼索斯采石场 | 第21-22页 |
·德国贝戈尔帕公园 | 第22-23页 |
·唐山南湖公园 | 第23-24页 |
·绍兴东湖风景区 | 第24-25页 |
·徐州邱山山体改造探索 | 第25-27页 |
·借鉴与反思 | 第27-29页 |
·对待矿山废弃地态度的转变 | 第27-28页 |
·矿山废弃地改造模式归纳 | 第28页 |
·矿山废弃地改造方式转变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策略研究 | 第30-52页 |
·基本原则——新的价值观的确立 | 第30-31页 |
·生态价值观 | 第30页 |
·美学价值观 | 第30-31页 |
·历史文化价值观 | 第31页 |
·经济社会价值观 | 第31页 |
·主要途径——景观再生设计手法的运用 | 第31-42页 |
·废弃矿业设施的处理 | 第32-33页 |
·工业生产后地表痕迹的处理 | 第33-34页 |
·污染物的处理 | 第34-35页 |
·废弃矿坑的改造和再利用 | 第35-36页 |
·植物景观设计 | 第36-40页 |
·场地特色景观营造 | 第40-41页 |
·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借鉴 | 第41-42页 |
·可行性保证——专业技术的支撑 | 第42-47页 |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 第42-43页 |
·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利用技术 | 第43-44页 |
·植被恢复技术 | 第44-46页 |
·微生物技术 | 第46页 |
·材料利用技术 | 第46-47页 |
·运行保障——管理维护机制的构建 | 第47-49页 |
·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8页 |
·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 | 第48页 |
·改善投资机制,扩展经营手段 | 第48页 |
·建立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规划方式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实例——幕府山白云石矿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 第52-76页 |
·背景 | 第52页 |
·现状调研 | 第52-61页 |
·区域自然概况与特点 | 第52-55页 |
·白云石矿矿区现状 | 第55-57页 |
·白云石矿矿区植被恢复调查 | 第57-61页 |
·存在问题总结 | 第61页 |
·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项目总体定位 | 第61-65页 |
·项目定位 | 第62页 |
·规划策略 | 第62-65页 |
·景观再生设计手法运用——景观规划方案 | 第65-73页 |
·规划理念 | 第65-66页 |
·空间布局规划 | 第66-67页 |
·功能分区规划 | 第67-70页 |
·交通游线设计 | 第70页 |
·植物景观营造 | 第70-73页 |
·技术支撑——多学科参与 | 第73-74页 |
·地形的改造 | 第73页 |
·土壤处理与基质改良 | 第73-74页 |
·运行保障——对景区总体发展的思考 | 第74-75页 |
·方案反思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7-7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图表来源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详细摘要 | 第8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