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 第10-12页 |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关于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基本内涵 | 第17-23页 |
1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产生 | 第17-18页 |
2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界定 | 第18-19页 |
3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性质和特征 | 第19-20页 |
4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与传统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区别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供求状况及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优势分析 | 第23-34页 |
1 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 第23-24页 |
·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 | 第23页 |
·农村信贷资金数量不足 | 第23-24页 |
·农村金融业务种类较少 | 第24页 |
2 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 第24-27页 |
·农村金融需求呈差异性 | 第25页 |
·农村金融需求呈特殊性 | 第25-27页 |
3 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金融供给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的矛盾是供求失衡的组织原因 | 第28-29页 |
·商业化金融政策与农村特殊性的矛盾是供求失衡的政策原因 | 第29页 |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金融结构是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 | 第29-30页 |
4 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是适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 | 第30-34页 |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具有适应于农村社会的制度优势 | 第30-32页 |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具有适应于农村社会的组织优势 | 第32页 |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具有适应于农村社会的服务优势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实践与启示 | 第34-41页 |
1 国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实践 | 第34-40页 |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概况及特点 | 第34-37页 |
·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及特点 | 第37-38页 |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及特点 | 第38-40页 |
2 国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1-53页 |
1 典型案例 | 第41-49页 |
·生产内生型资金互助组织及其特点 | 第41-46页 |
·外力推助型资金互助组织及其特点 | 第46-49页 |
2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运作分析 | 第49-50页 |
3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0-53页 |
·市场主体地位不足 | 第50-51页 |
·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 第51页 |
·配套政策不健全 | 第51页 |
·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51-52页 |
·专业人才欠缺 | 第52页 |
·消极情绪渐长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对策与建议 | 第53-58页 |
1 逐步完善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内部运作机制 | 第53-54页 |
·强化民主管理 | 第53页 |
·严格风险管理 | 第53-54页 |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 第54页 |
2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外部支撑体系 | 第54-58页 |
·优化法律制度环境 | 第55页 |
·畅通外部融资渠道 | 第55-56页 |
·加强监管和引导 | 第56页 |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2 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