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6页 |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7页 |
·国外背景 | 第12-14页 |
·国内背景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概念界定 | 第21-28页 |
·社区 | 第21-22页 |
·社区治理 | 第22-23页 |
·社会资本 | 第23-27页 |
·制度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研究结构与框架 | 第30-36页 |
第二章 理论工具与逻辑演绎 | 第36-65页 |
·治理理论 | 第36-40页 |
·治理理论的兴起 | 第36-37页 |
·治理的内涵 | 第37-38页 |
·治理的逻辑与善治 | 第38-40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40-50页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 | 第40-41页 |
·社会资本的产生 | 第41-42页 |
·社会资本的构成 | 第42-44页 |
·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44-46页 |
·社会资本的作用 | 第46-50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50-56页 |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变迁 | 第50-51页 |
·制度变迁的模式 | 第51-52页 |
·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 第52-55页 |
·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第55-56页 |
·三大理论的逻辑演绎 | 第56-65页 |
·合作:三大理论的核心纽带 | 第57-58页 |
·合作的逻辑演绎 | 第58-65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变革 | 第65-98页 |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历程 | 第65-75页 |
·“前治理”阶段(1949年-1978年) | 第65-68页 |
·过渡阶段(1978年-1986年) | 第68-70页 |
·治理变革阶段(1987年至今) | 第70-75页 |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特点 | 第75-88页 |
·体制变革为主: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 | 第75-80页 |
·政府主导 | 第80-83页 |
·地区模式化发展 | 第83-88页 |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方向:一种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 | 第88-98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变迁与现状 | 第98-130页 |
·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变迁 | 第98-107页 |
·传统型社会资本向单位社会资本的转化 | 第98-102页 |
·第二次社会资本变迁:公民社会资本的形成 | 第102-107页 |
·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实证分析 | 第107-125页 |
·调查设计与过程 | 第107-11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10-125页 |
·我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与总体特征 | 第125-130页 |
第五章 城市社区治理变革与社会资本的互动—上海Z社区的个案分析 | 第130-155页 |
·上海Z社区的概况 | 第130-135页 |
·上海Z社区的现状 | 第130-131页 |
·上海Z社区的治理变革 | 第131-135页 |
·社区治理变革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 第135-147页 |
·社区体制变革与社会资本的转型 | 第135-144页 |
·社区治理变革的路径依赖 | 第144-147页 |
·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变革的影响 | 第147-155页 |
·传统社会资本、单位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变革 | 第147-149页 |
·公民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变革 | 第149-155页 |
第六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推进与公民社会资本的培育 | 第155-170页 |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推进 | 第155-158页 |
·政府中的政治精英与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推进 | 第156-157页 |
·社区自治组织中的社会精英与城市社区治理变革的推进 | 第157-158页 |
·公民社会资本的培育 | 第158-162页 |
·普遍信任:公民社会资本的价值规范 | 第159-161页 |
·开放性网络:公民社会资本的载体 | 第161-162页 |
·我国城市社区公民社会资本的培育路径 | 第162-170页 |
·构建公民社会与城市社区的自组织系统 | 第162-166页 |
·政府在城市社区公民社会资本培育中的角色分析 | 第166-170页 |
结语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