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导论 | 第18-38页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21-32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1页 |
·相关研究的综合评析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2-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6-3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38-68页 |
·范畴界定 | 第38-49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内涵 | 第38-44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特征 | 第44-46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第46-49页 |
·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 | 第49-51页 |
·理论概述:分工与效率 | 第49-50页 |
·借鉴应用:农业深层次分工的两种表现 | 第50-51页 |
·合作经济理论与应用 | 第51-54页 |
·理论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 第51-53页 |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是合作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产物 | 第53-54页 |
·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 | 第54-56页 |
·理论概述:SCP 分析框架 | 第54-55页 |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产生原因(Ⅰ) | 第55-56页 |
·交易费用理论与应用 | 第56-60页 |
·理论概述:含义、分类和治理 | 第56-58页 |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产生原因(Ⅱ) | 第58-60页 |
·制度变迁理论与应用 | 第60-63页 |
·理论概述:含义、原则与过程 | 第60-62页 |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演化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62-63页 |
·产权理论与应用 | 第63-66页 |
·理论概述:含义、分割与重组、效率标准 | 第63-65页 |
·借鉴应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清晰的产权 | 第65-66页 |
·行为科学理论与应用 | 第66-68页 |
·理论概述:含义、行为产生模式 | 第66-67页 |
·借鉴应用:农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模式 | 第67-68页 |
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系统考察 | 第68-99页 |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历史考察与绩效评价 | 第68-89页 |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及其绩效评价 | 第68-74页 |
·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及其绩效评价 | 第74-80页 |
·家庭承包经营制及其绩效评价 | 第80-87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历史变迁的组织生态学解释 | 第87-89页 |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现实考察 | 第89-99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现状 | 第89-93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存在的问题 | 第93-95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95-99页 |
4.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阶段评价与目标设定 | 第99-128页 |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阶段评价 | 第99-121页 |
·评价原则 | 第99-100页 |
·评价指标 | 第100-107页 |
·评价指标的权重——AHP 方法 | 第107-115页 |
·评价模型——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模型 | 第115-120页 |
·评价结论 | 第120-121页 |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的目标设定 | 第121-128页 |
·基本原则 | 第121-124页 |
·总体目标 | 第124-125页 |
·具体目标 | 第125-128页 |
5. 构建我国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 第128-171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多种具体形式 | 第128-155页 |
·农业生产型组织 | 第128-140页 |
·农业服务型组织 | 第140-149页 |
·农业综合型组织 | 第149-153页 |
·小结 | 第153-155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 第155-158页 |
·属于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 | 第155页 |
·属于家庭经营基础上横向联合的组织形式 | 第155-156页 |
·属于家庭经营基础上纵向联合的组织形式 | 第156-157页 |
·突破了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 | 第157-158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之间的组合与链接 | 第158-167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博弈及Shapley 值 | 第158-162页 |
·案例分析——以资阳市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间的组合与链接为例 | 第162-167页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体模式的阶段选择和发展趋势 | 第167-171页 |
·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效率比较 | 第168-169页 |
·对高效率组织的判断 | 第169页 |
·对高效率组织的改进 | 第169-171页 |
6. 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 第171-194页 |
·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主体的内部建设 | 第171-178页 |
·从农户的角度,强化人才培养机制 | 第171-174页 |
·从合作社的角度,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 第174-175页 |
·从企业的角度,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 第175-177页 |
·从产业的角度,优化组织间组合与链接机制 | 第177-178页 |
·营造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178-185页 |
·强化现代生产经营意识,为组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178-180页 |
·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组织化营造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 | 第180-182页 |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组织化营造稳定、规范的市场环境 | 第182-184页 |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组织化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 第184-185页 |
·健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配套制度 | 第185-194页 |
·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管理部门对组织化的引导 | 第185-186页 |
·加大金融财政支持体制改革,解决组织化发展的资金瓶颈 | 第186-188页 |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就业、社保制度的配套改革,扫清组织化发展的障碍 | 第188-192页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证组织化发展的顺利推进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4页 |
附录 | 第204-226页 |
后记 | 第226-228页 |
致谢 | 第228-2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31-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