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10-17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创新与特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2页 |
·城镇化的内涵与类型 | 第19-21页 |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城镇化的类型 | 第20-21页 |
·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21-27页 |
·阶段性规律 | 第21-22页 |
·聚集与扩散规律 | 第22-23页 |
·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 第23-25页 |
·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规律 | 第25-26页 |
·生态平衡规律 | 第26-27页 |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 | 第27-29页 |
·单一指标法 | 第27页 |
·复合指标法 | 第27-29页 |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战略 | 第29-32页 |
·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观点综述 | 第29-30页 |
·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 | 第32-56页 |
·重庆市城镇发展概况 | 第32-34页 |
·重庆市行政地位变化 | 第32页 |
·重庆行政区划及幅员面积变化 | 第32-33页 |
·重庆城市定位的变化 | 第33-34页 |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城镇化起步阶段(1949-1957) | 第34页 |
·城镇化徘徊阶段(1958-1977) | 第34-35页 |
·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6) | 第35页 |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1997-) | 第35页 |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46页 |
·重庆市直辖后经济发展概述 | 第36-38页 |
·重庆市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重庆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重庆市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与其他省市城镇化水平比较 | 第43-46页 |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54页 |
·相对就业结构变动有超前的迹象 | 第46-47页 |
·产业支撑能力较弱 | 第47-49页 |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49-50页 |
·城镇规模体系不尽合理 | 第50-53页 |
·生态环境压力大 | 第53-54页 |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对重庆的启示 | 第56-65页 |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6-61页 |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 第56-58页 |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 第58-60页 |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对重庆的启示 | 第60-61页 |
·我国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探索及经验借鉴 | 第61-65页 |
·长、珠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探索 | 第61-63页 |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新经验 | 第63-64页 |
·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重庆市进一步推进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对策建议 | 第65-78页 |
·重庆市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65-67页 |
·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65页 |
·有利于统筹城乡建设 | 第65-66页 |
·有利于扩大消费 | 第66页 |
·有利于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 第66-67页 |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 第67-68页 |
·增加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 | 第67页 |
·布局的集中与分散相协调 | 第67页 |
·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 | 第67页 |
·城镇规划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 第67-68页 |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思路 | 第68-71页 |
·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68页 |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 第68页 |
·重庆市“一圈两翼”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思路 | 第68-71页 |
·进一步促进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1-78页 |
·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规划和管理城镇体系建设 | 第71页 |
·推进相关体制的改革进程 | 第71-74页 |
·加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 第74-76页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第76页 |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 第76页 |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76-77页 |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