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0页 |
·蓝百合概况 | 第14-19页 |
·科属分类 | 第14页 |
·形态及分布 | 第14-15页 |
·生态习性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观赏植物组织培养 | 第19-21页 |
·组织培养相关概念 | 第19页 |
·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21-26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 | 第22-23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特点 | 第23-24页 |
·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 | 第24-26页 |
·植物组织细胞学及体外形态发生机制 | 第26-28页 |
·组织细胞学 | 第26-27页 |
·植物体外形态发生的机制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蓝百合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0-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1-34页 |
·培养条件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不同处理对叶片外植体褐化程度的影响 | 第34页 |
·花梗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花梗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浓度IBA 对组培苗生根状况的影响 | 第37-39页 |
·组培苗的驯化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蓝百合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 第4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材料 | 第40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0-44页 |
·培养条件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萌发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不同外植体及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51页 |
·不同浓度PIC 和2,4-D 对蓝百合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不同激素组合对成熟胚诱导的影响 | 第53-55页 |
·再生植株的驯化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蓝百合组织学观察 | 第58-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材料 | 第58页 |
·试剂及配置 | 第58-59页 |
·石蜡切片制作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