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关于“海派篆刻”的提出 | 第18-22页 |
第二节“海派篆刻”的研究对象、范围及价值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本文重点、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海派篆刻”的社会学观照 | 第26-55页 |
第一节“海派篆刻”崛起的原因 | 第26-33页 |
1 海上文人移民的形成 | 第26-28页 |
2 文化移民的“文化---心理结构” | 第28-30页 |
3“海派篆刻”崛起的文化因素 | 第30-32页 |
4“海派篆刻”崛起的本体要求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海派篆刻”社团的涌现与活动 | 第33-43页 |
1 早期书画社团带有文人雅集的遗意 | 第34-35页 |
2 中期书画社团具有书画研究及工商业会的双重性质 | 第35-38页 |
3 从书画社团的人员构成、活动方式看海派篆刻的性质 | 第38-43页 |
第三节 “海派篆刻”的分期 | 第43-55页 |
1 海派篆刻孕育期 | 第43-46页 |
2 海派篆刻崛起期 | 第46-49页 |
3 海派篆刻多样期 | 第49-51页 |
4 海派篆刻恢复期 | 第51-54页 |
5 海派篆刻新时期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海派篆刻”的商业性格 | 第55-70页 |
第一节 艺术(篆刻)市场的形成 | 第55-59页 |
第二节 艺术品市场的运行方式 | 第59-63页 |
1 通过书画社团的营销门市部寄售或代售 | 第60-61页 |
2 经纪人或朋友、熟人代销 | 第61-62页 |
3 通过展览销售 | 第62-63页 |
第三节 从润例看民国时期篆刻市场 | 第63-67页 |
第四节 商业经济对篆刻创作的影响 | 第67-70页 |
1 海派篆刻市场的消费群体 | 第67-68页 |
2 市场经济对海派篆刻的负面影响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海派篆刻”的文化性格 | 第70-94页 |
第一节 “海派篆刻”文化中心的确立 | 第70-76页 |
1 海派篆刻文化中心的确立 | 第70-71页 |
2 从出版业繁荣看篆刻外部环境的优越 | 第71-74页 |
3 海派篆刻文化的多元 | 第74-76页 |
第二节 “海派篆刻”研究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76-85页 |
1 沙孟海《古印概论》学术性 | 第76-79页 |
2 篆刻学科化与平民性 | 第79-85页 |
第三节 黄宾虹玺印研究的深度 | 第85-94页 |
1 新观念:完成金石学现代转型 | 第86-88页 |
2 古玺印研究独辟新天地 | 第88-91页 |
3 研究古玺的新方法 | 第91-94页 |
第五章 “海派篆刻”的风格学观照 | 第94-171页 |
第一节 “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一:吴昌硕 | 第94-109页 |
1 吴昌硕印风分期 | 第95-100页 |
2 吴昌硕印学观 | 第100-103页 |
3 吴昌硕晚年印风的形式特征 | 第103-109页 |
第二节 “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二:赵时棡 | 第109-118页 |
1 赵时棡全面学养与印学渊源 | 第109-111页 |
2 赵时棡印风分期 | 第111-115页 |
3 赵时棡印学成就与特色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三:王福厂 | 第118-126页 |
1 篆学观念、铁线篆入印 | 第119-121页 |
2 恬淡空灵、茂密渊静 | 第121-124页 |
3 文人雅趣、笔墨刀趣 | 第124-126页 |
第四节“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四:简经纶 | 第126-132页 |
1 简经纶生平艺事 | 第126-127页 |
2 简经纶金文、碑版、隶书体印 | 第127-129页 |
3 简经纶甲骨体印风 | 第129-132页 |
第五节 “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五:钱瘦铁 | 第132-139页 |
1 钱瘦铁早年人生历练与个性 | 第133-134页 |
2 钱瘦铁人生境界与印学观 | 第134-136页 |
3 钱瘦铁印章风格 | 第136-139页 |
第六节“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六:来楚生 | 第139-151页 |
1 来楚生篆刻观念:不求甚解、不求工、支离错落天真 | 第140-143页 |
2 来楚生印风中独创的形式语言 | 第143-147页 |
3 来楚生肖形印图式 | 第147-151页 |
第七节“海派篆刻”领军人物之七:韩天衡 | 第151-171页 |
1 韩天衡印学观 | 第152-158页 |
2 韩天衡篆刻艺术的独创性 | 第158-171页 |
结语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7页 |
附录:就“海派篆刻”与韩天衡先生访谈录 | 第187-203页 |
附图 | 第203-24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4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241-242页 |
致谢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