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20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 第8-12页 |
·转基因技术的定义 | 第8-9页 |
·转基因技术的优势 | 第9页 |
·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性 | 第9-12页 |
·GMO、GMC和GMF的内在联系 | 第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国的需要 | 第13页 |
·维护经济利益和粮食安全的需要 | 第13-14页 |
·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需要 | 第14-15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福利 | 第15页 |
·帕累托改进 | 第15-16页 |
·预防原则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产品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 第20-31页 |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现状 | 第20-21页 |
·全球转基因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 | 第21-22页 |
·我国转基因产品贸易现状 | 第22-31页 |
·转基因大豆的贸易现状及影响 | 第23-26页 |
·转基因水稻的贸易现状及影响 | 第26-29页 |
·转基因产品贸易对我国贸易影响的原因分析——以大豆为例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分析 | 第31-46页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 第31-35页 |
·形成过程 | 第31-34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创新 | 第34-3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第35-36页 |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手段 | 第36-39页 |
·安全评价 | 第36-37页 |
·监督检测 | 第37-39页 |
·公众教育 | 第39页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 第39-42页 |
·申请许可制度 | 第40页 |
·产品标识制度 | 第40-41页 |
·可回溯制度 | 第41页 |
·召回制度 | 第41页 |
·保障赔偿制度 | 第41-42页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申请许可制度 | 第42页 |
·产品标识制度 | 第42-43页 |
·可回溯制度与召回制度 | 第43-44页 |
·保障赔偿制度 | 第44页 |
·监管漏洞与风险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构建准备 | 第46-57页 |
·构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46-50页 |
·不确定性 | 第46-48页 |
·政府干预 | 第48页 |
·风险评价原则 | 第48-50页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50-55页 |
·按监管程度分类 | 第51-52页 |
·按监管机构分类 | 第52-53页 |
·按监管体制架构分类 | 第53页 |
·按监管阶段分类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我国转基因产品的贸易政策 | 第55-56页 |
·适合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模式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构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模式 | 第57-66页 |
·模式概述 | 第57页 |
·预警式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模式 | 第57-61页 |
·预警机制的建立 | 第57-60页 |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国模式的建立 | 第60-61页 |
·模式解释 | 第61页 |
·模式验证 | 第61-66页 |
·GMF安全水平提高 | 第61-63页 |
·市场价格调整 | 第63-64页 |
·社会福利水平提升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建议与讨论 | 第66-68页 |
·政策建议 | 第66-67页 |
·不急于商业化推广 | 第66页 |
·加快生物安全立法 | 第66页 |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 | 第66-67页 |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67页 |
·创新性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