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滇地轴南段江川—建水地区铀矿化特征与找矿前景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 ·铀资源战略与勘查重要性 | 第11页 |
| ·国内外铀矿床研究特征和现状 | 第11-14页 |
| ·砂岩型铀矿床 | 第11-13页 |
| ·不整合面型铀矿 | 第13-14页 |
| ·江川-建水地区的铀矿勘查与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铀矿勘查程度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 ·取得的基本成果 | 第19-21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36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2页 |
| ·地层 | 第22-28页 |
| ·元古界(Pt) | 第23-26页 |
| ·古生界(Pz) | 第26-27页 |
| ·中生界(Mz) | 第27页 |
| ·新生界(Kz) | 第27-28页 |
| ·构造 | 第28-33页 |
| ·褶皱构造 | 第29-30页 |
| ·断裂构造 | 第30-33页 |
| ·岩浆岩 | 第33页 |
| ·区域地质演化 | 第33-36页 |
| ·基底变质作用 | 第35-36页 |
| 第3章 铀矿产地矿(化)点特征 | 第36-49页 |
| ·概况 | 第36-37页 |
| ·江川306 铀矿点 | 第37-47页 |
| ·矿点空间定位 | 第37页 |
| ·矿体空间定位 | 第37-40页 |
| ·含矿主岩岩石学特征 | 第40-43页 |
| ·近矿围岩蚀变 | 第43-45页 |
| ·矿体规模与形态 | 第45页 |
| ·铀矿品位 | 第45页 |
| ·铀矿物 | 第45页 |
| ·伴生金属矿物 | 第45-46页 |
| ·铀矿化年龄 | 第46-47页 |
| ·江川307 铀矿化点 | 第47-48页 |
| ·矿体空间定位 | 第47页 |
| ·含矿主岩 | 第47页 |
| ·矿体规模与形态 | 第47页 |
| ·铀矿品位 | 第47页 |
| ·铀矿物 | 第47-48页 |
| ·伴生金属矿物 | 第48页 |
| ·后生蚀变 | 第48页 |
| ·江川长岭岗地区铀矿化 | 第48-49页 |
| 第4章 铀成矿控制因素 | 第49-54页 |
| ·断裂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49-52页 |
| ·断裂构造 | 第49-51页 |
| ·赋矿层位与赋矿空间 | 第51-52页 |
| ·中新元古界不整合面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52-54页 |
| ·古风化壳及其含铀性 | 第52页 |
| ·构造对不整合面的控制作用 | 第52页 |
| ·不整合面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52-54页 |
| 第5章 铀成矿模式探讨 | 第54-63页 |
| ·热液来源 | 第54-58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56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58页 |
| ·地球化学研究初步结论 | 第58页 |
| ·成矿模式探讨 | 第58-60页 |
| ·与加拿大典型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成矿模式对比 | 第60-63页 |
| 第6章 找矿前景分析 | 第63-69页 |
| ·江川地区铀成矿前景区 | 第63-65页 |
| ·遥感与航放信息 | 第63-65页 |
| ·通海地区铀成矿前景区 | 第65-68页 |
| ·遥感与航放信息 | 第65-68页 |
| ·综合评价 | 第68-6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学习期间参与的生产项目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 图版及说明 | 第77-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