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我国不适用德日犯罪论体系的理由 | 第8-16页 |
(一) 德日犯罪论体系的根基 | 第8-9页 |
(二) "不法"的解构与本土化 | 第9-12页 |
(三) "罪责"的构造与中国化 | 第12-14页 |
(四) 小结 | 第14-16页 |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的重构 | 第16-38页 |
(一) 刑事不法的构造 | 第17-23页 |
(二) 期待可能性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 第23-28页 |
(三) 排除犯罪性事由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 | 第28-32页 |
(四)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 第32-38页 |
三、对其他学者犯罪论体系的思考 | 第38-43页 |
(一) 三位一体的犯罪构成体系的反思 | 第38-40页 |
(二) 两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的反思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硕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