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第11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第四节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主要创新 | 第13页 |
二、主要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49-1978年)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78年至今) | 第16-23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和企业关系探索阶段(1978-1988年) | 第16-19页 |
二、国资局统一管理各类国有资产阶段(1988-1998年) | 第19-20页 |
三、国资局撤销后多部门共同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阶段(1998-2003年) | 第20页 |
四、设立新的国资机构监督和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为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而推进的改革 | 第23-49页 |
第一节 政府职能部门探索从"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 | 第23-27页 |
一、国有企业对计划的执行使经营性国有资产更多地表现为实物形态 | 第23-25页 |
二、股份制改革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股权形态管理创造了条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政府职能部门加快推进"政资分离"和"政企分离" | 第27-33页 |
一、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代表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司机构 | 第27-29页 |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集团公司负责运营国有资本 | 第29-30页 |
三、各类国有企业通过使用经营性国有资产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 | 第33-41页 |
一、股份制是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 第34-37页 |
二、国企改革中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 第37-41页 |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大国有集团战略及做大做强战略 | 第41-49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平均规模小 | 第41-43页 |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而小的国有企业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 第43-44页 |
三、通过组建大国有集团可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 第44-49页 |
第四章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49-67页 |
第一节 建立分级行使产权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49-53页 |
一、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 第49-51页 |
二、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分别履行出资人职责 | 第51-53页 |
三、分级行使产权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可以不断调整 | 第53页 |
第二节 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专业化 | 第53-60页 |
一、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 第53-56页 |
二、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监督职责 | 第56-59页 |
三、鼓励社会公众进行外部监督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全面构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60-67页 |
一、授权出资人代表开展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的绩效评价工作 | 第60-62页 |
二、政府全权负责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工作的绩效评价 | 第62-65页 |
三、鼓励公众参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工作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 第67-85页 |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 第67-74页 |
一、国有资本应继续并加速从绝大多数竞争性行业领域退出 | 第67-70页 |
二、国有资本应保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的控制力 | 第70-72页 |
三、国有资本应该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需要择机进退特定行业领域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努力促进并实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74-76页 |
一、国有经济从布局上调整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空间 | 第74页 |
二、国有经济继续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扮演开路人的角色 | 第74-75页 |
三、国有经济应努力强化其对非国有经济的引导作用 | 第75-76页 |
第三节 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信息公开 | 第76-81页 |
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据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全面公开监管信息 | 第76-78页 |
二、国有企业应参照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企业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78-80页 |
三、人大会和社会公众有权要求企业或机构公开监管和运营信息 | 第80-81页 |
第四节 通过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 第81-85页 |
一、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的"双高"激增了社会矛盾 | 第81-82页 |
二、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来实现全社会劳动分配的相对公平 | 第82-83页 |
三、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将有助于减少寻租行为和资源低效配置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