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以重庆市綦江县刘家乐班为个案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课题缘起及研究目的第10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0-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刘家乐班概述第16-26页
 第一节 刘家乐班所处地域——綦江县概况第16-20页
  一、地理概况第16-17页
  二、历史沿革第17页
  三、文化第17-19页
  四、风俗礼仪第19-20页
 第二节 刘家乐班历史概述第20-23页
 本章小结第23-26页
第二章 刘家乐班的音乐建构演变历程第26-56页
 第一节 曲牌系统构成第26-51页
  一、曲牌统计第26-51页
  二、各时期的曲目构成及分析第51页
 第二节 乐器配置的演变第51-54页
  一、不同时期唢呐锣鼓的配置变化第51-54页
  二、唢呐制作第54页
 本章小节第54-56页
第三章 刘家乐班的内部运行机制第56-78页
 第一节 班社乐人构成第56-66页
  一、乐班成员构成第57-60页
  二、乐班成员文化素质与手艺第60-61页
  三、组织形式第61-62页
  四、半职业化的乐班第62页
  五、班主刘道荣小记第62-64页
  六、班主与成员的关系第64-65页
  七、班主对乐班的贡献第65-66页
 第二节 班规与行规第66-67页
 第三节 乐班的经济收入、分配原则第67-70页
  一、乐班收入与事主(恩主)之关系第67-68页
  二、乐班成员收入第68-69页
  三、乐班分配原则第69-70页
 第四节 传承模式第70-77页
  一、无意识传承第71-74页
  二、有意识传承第74-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刘家乐班生存之场第78-106页
 第一节 乡村礼俗场第78-89页
  一、丧葬第79-87页
  二、婚俗(历史的记忆)第87-89页
 第二节 城市舞台第89-98页
  一、概述第89页
  二、政府引导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第89-91页
  三、签约演出第91-98页
 第三节 喜忧参半的生存状况第98-104页
  一、民俗流失、丧事专用第98-101页
  二、走出去与名誉第101-102页
  三、生存状况第102-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双重社会角色与社会建构第106-116页
 第一节 乐班在城乡礼俗社会中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第106-109页
  一、乡土社会中的开放性第106-107页
  二、城乡礼俗中的互动性第107-109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刘家乐班第109-115页
  一、丧葬习俗、孝道文化的象征符号第110-111页
  二、经营性继承、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1-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6-118页
附录1第118-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坊七巷文化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响
下一篇:论福建外销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