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10页 |
·P2P 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工作模式 | 第7-8页 |
·P2P 网络的优点 | 第8-9页 |
·本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工作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P2P 网络概述 | 第13-24页 |
·P2P 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P2P 网络的特点 | 第13-14页 |
·P2P 网络结构及其路由 | 第14-24页 |
·混合式P2P 网络结构及其路由 | 第14-15页 |
·无结构P2P 网络结构及其路由 | 第15-17页 |
·结构化P2P 网络结构及其路由 | 第17-24页 |
第三章 互连网络和图 | 第24-29页 |
·互连网络和图的关系 | 第24页 |
·图的基本概念 | 第24-27页 |
·互连网络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基于de Bruijn 图的P2P 路由模型 | 第29-43页 |
·de Bruijn 图及其性质 | 第29-31页 |
·de Bruijn 图的定义 | 第29-30页 |
·de Bruijn 图的性质 | 第30页 |
·de Bruijn 图中最短路径的唯一性 | 第30-31页 |
·DBCAN 路由模型 | 第31页 |
·数据的命名与分布 | 第31-32页 |
·节点邻居关系 | 第32-34页 |
·路由算法 | 第34-35页 |
·数据的发布 | 第35页 |
·节点的加入 | 第35-40页 |
·节点的退出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节点度数 | 第43-44页 |
·负载均衡 | 第44-46页 |
·路由路径长度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将来的工作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