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第一章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概述 | 第11-23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和性质 | 第11-14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价值和立法基础 | 第14-17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价值 | 第14-16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立法基础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7-23页 |
一、大陆法系典型国家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 第17-20页 |
二、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3-28页 |
第一节 传统民法中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3-25页 |
一、法国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3页 |
二、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5-28页 |
一、我国台湾地区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5页 |
二、我国大陆债权人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主体 | 第28-29页 |
一、对债权人代位权行使主体的限制 | 第28页 |
二、对公法上的债权人作为代位权行使主体的认识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客体 | 第29-32页 |
一、传统民法中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客体 | 第29-30页 |
二、我国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客体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方式 | 第32-33页 |
一、传统民法中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方式 | 第32页 |
二、我国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方式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范围 | 第33-35页 |
一、传统民法中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范围 | 第33-34页 |
二、我国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范围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 第35-40页 |
一、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果归属 | 第35-38页 |
二、债权人代位权诉讼判决的效力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我国台湾地区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现状 | 第40-41页 |
一、我国台湾地区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实践 | 第40页 |
二、我国台湾地区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评析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大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 | 第41-48页 |
一、我国大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二、我国大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未来发展 | 第42-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