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生物柴油的概述 | 第13-19页 |
·生物柴油的优、缺点 | 第13-14页 |
·生物柴油的优点 | 第13-14页 |
·生物柴油的缺点 | 第14页 |
·生物柴油的发展史 | 第14-15页 |
·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应用概况 | 第15-19页 |
·国外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应用概况 | 第15-17页 |
·国内生物柴油生产与应用概况 | 第17-18页 |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主要生产工艺 | 第18-19页 |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废弃油脂预处理 | 第20-24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0页 |
·废弃油脂的预处理 | 第20-21页 |
·脱胶 | 第20页 |
·脱水 | 第20-21页 |
·脱色 | 第21页 |
·预处理之后废弃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1-22页 |
·酸值的测定 | 第21页 |
·皂化值的测定 | 第21页 |
·油样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的测定 | 第21-22页 |
·预处理后的废弃油脂中磷脂含量 | 第22页 |
·预处理后的废弃油脂中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 | 第22页 |
·脱色率的测定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高活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50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4页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5页 |
·固体超强酸酸强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硫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BET 表面积的测定 | 第26页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中心类型的测定 | 第2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48页 |
·制备条件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6-32页 |
·SnO_2 的含量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焙烧温度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硫酸浸泡液的浓度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硫酸浸泡液的用量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前体的状态对制备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用不同稀土元素改性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稀土元素的用量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氧化锆为载体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7页 |
·SnO_2 的含量对固体酸酸强度、硫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3-34页 |
·焙烧温度对固体酸酸强度、硫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4页 |
·硫酸浸泡液浓度对固体酸酸强度、硫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4-35页 |
·硫酸浸泡液用量对固体酸酸强度、硫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状态的前体对固体酸酸强度、硫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5-36页 |
·用不同的稀土元素改性对固体酸酸强度、硫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稀土元素的用量对固体酸催化剂酸强度、硫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以ZrO_2 为载体制备的复合型固体超强酸的酸强度及硫含量 | 第37页 |
·固体酸催化剂中酸中心类型的测定 | 第37-43页 |
·加入SnO_2 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的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37-38页 |
·焙烧温度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38-40页 |
·硫酸浸泡液的浓度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40页 |
·硫酸浸泡液的用量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状态的制备前体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的稀土化合物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含量的稀土化合物对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中酸性活性中心的影响 | 第42页 |
·以ZrO_2 为载体复合型固体超强酸的酸性活性中心分布 | 第42-43页 |
·不同制备条件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3-48页 |
·SnO_2 的含量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3-44页 |
·焙烧温度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4页 |
·硫酸浸泡液浓度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4-45页 |
·硫酸浸泡液用量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状态的前体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稀土化合物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质量分数的三氧化二镧对固体超强酸晶型的影响 | 第47页 |
·以ZrO_2 为载体的复合型固体超强酸的XRD 谱图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废弃油脂的预酯化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废弃油脂的预酯化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0页 |
·游离脂肪酸的转化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皂化值的测定 | 第51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1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效果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甲醇与废弃油脂的物质的量之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53页 |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效果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生物柴油的制备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1页 |
·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8页 |
·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58-59页 |
·生物柴油产率的计算 | 第59-60页 |
·生物柴油产率的测量 | 第59页 |
·甘油含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60页 |
·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柴油中各种脂肪酸甲酯的成分和含量 | 第60-61页 |
·仪器检测条件 | 第60-61页 |
·产品基本性能的测定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催化剂用量对酯交换率的影响 | 第61页 |
·醇油摩尔比对酯交换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正交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64-66页 |
·气相色谱法分析生物柴油中含有的脂肪酸甲酯的种类和含量 | 第66-67页 |
·产品的理化性能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