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8-37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4页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土壤植被 | 第19-20页 |
·气象水文 | 第20-22页 |
·河流水系 | 第22-2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26-30页 |
·水利工程概况 | 第26-28页 |
·用水指标概况 | 第28页 |
·水资源供、用水概况 | 第28-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丘陵区 | 第30-31页 |
·山前平原区 | 第31页 |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31-32页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 第32-35页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埋深分布及年内变化 | 第32-34页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埋深的年际变化 | 第34-35页 |
·平原区矿化度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参数与地下水量平衡分析 | 第37-63页 |
·水文地质参数 | 第37-40页 |
·水文地质分区 | 第37-39页 |
·水文地质参数的选用 | 第39-40页 |
·滏西平原区地下水量平衡分析 | 第40-52页 |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40-41页 |
·地下水补给量分析 | 第41-47页 |
·地下水排泄量分析 | 第47-49页 |
·水量平衡分析与计算 | 第49-50页 |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量分析 | 第50-52页 |
·山丘区地下水量分析 | 第52-54页 |
·山丘区各项排泄量分析 | 第52-53页 |
·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水量分析 | 第53-54页 |
·全县地下水量分析 | 第54-57页 |
·地下水水量分析方法 | 第54页 |
·地下水水量分析成果 | 第54-57页 |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 第57-62页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 第57-59页 |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 第59页 |
·全县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汇总成果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研究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3-76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3-64页 |
·研究区的确定及模拟范围 | 第63页 |
·含水层结构概化 | 第63页 |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 第63-64页 |
·研究区边界概化 | 第64页 |
·研究区源汇项概化 | 第64页 |
·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64-65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65页 |
·研究区剖分 | 第65-66页 |
·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66-75页 |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66-67页 |
·模拟时段选择 | 第67-68页 |
·各时段参数初值确定 | 第68-69页 |
·模型识别结果 | 第69-72页 |
·模型验证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邯郸县地下水未来动态预测及其水资源保护分析 | 第76-101页 |
·2015、2020 年限采方案下地下水动态预测 | 第76-81页 |
·预测的初始条件及时段的确定 | 第76-77页 |
·边界流量的预测 | 第77页 |
·源汇项水量的预测和处理 | 第77-79页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79-81页 |
·2015、2020 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81-94页 |
·需水量预测 | 第82-90页 |
·可供水量预测 | 第90-92页 |
·供需水量分析 | 第92-94页 |
·地下水资源保护 | 第94-100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4-96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 第96-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建议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页 |
参加科研情况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