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写实水墨人物画提出的前因——传统中国画的弊病丛生与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崛起 | 第11-14页 |
二、艰难的兼容之途 | 第14-26页 |
(一) 兼容的艰难 | 第14-15页 |
(二) 兼容的历程 | 第15-26页 |
三、分析参与兼容的笔墨与造型 | 第26-35页 |
(一) 笔墨的性质和意义 | 第26-28页 |
(二) 中国画的造型 | 第28-33页 |
1 中国画的造型演变 | 第28-30页 |
2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学科基础——造型 | 第30-31页 |
3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 | 第31-33页 |
(三) 笔墨与造型的兼顾——写实水墨人物画对待笔墨与造型兼容中的应取态度 | 第33-35页 |
四、笔墨与造型兼容的具体方策 | 第35-44页 |
(一) 统论:回归中国画的材料性 | 第35-36页 |
(二) 对笔墨语言、传统形态的借鉴与融合 | 第36-38页 |
(三) 对非笔墨语言、非传统形态的借鉴、融合与开拓 | 第38-44页 |
1 非传统笔墨语言与“白话笔墨” | 第38-41页 |
2 对其它美术品种的借鉴与融合 | 第41-44页 |
五、人们在笔墨与造型兼容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 第44-52页 |
(一) 笔墨中心主义 | 第44-45页 |
(二) 给笔墨加载过重的伦理负载 | 第45-47页 |
(三) 以保持民族特色的名义 | 第47-48页 |
(四) 素描训练有害论 | 第48-50页 |
(五) 笔墨对造型的疏离 | 第50-52页 |
六、兼容过程中的得失及启示 | 第52-57页 |
(一) 写实水墨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兼容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或特长 | 第52-54页 |
(二) 写实水墨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兼容过程中的不足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