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低植酸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与定位克隆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表格一览表第11-12页
图一览表第12-13页
缩略词(ABBREVIATION)第13-14页
目录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52页
   ·植酸简介第17-26页
     ·植酸在作物中的贮存形式及分布含量第19-21页
     ·植物体内植酸的生理功能第21-22页
     ·植酸的抗营养效应第22-24页
     ·植酸的有益作用第24-25页
     ·植酸的环境生态效应第25-26页
   ·植酸代谢及其相关的酶与基因第26-38页
     ·植酸的生物合成第27-28页
     ·植酸的合成部位第28-30页
     ·植酸合成过程相关的酶及基因第30-34页
     ·植酸代谢几个主要的酶和基因第34-38页
   ·作物低植酸研究进展第38-45页
     ·低植酸突变体的选育第38-40页
     ·低植酸突变的类型第40-41页
     ·低植酸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变化第41-42页
     ·低植酸性状的遗传学控制第42-43页
     ·低植酸突变的基因定位第43-44页
     ·低植酸突变基因的克隆第44页
     ·低植酸作物人和动物的营养学实验第44-45页
   ·大麦比较基因组研究进展第45-50页
     ·大麦遗传连锁图的发展第45-46页
     ·大麦EST研究进展第46-47页
     ·禾谷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第47-50页
     ·禾谷类作物基因组非保守区域第50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50-52页
第二章 控制植酸合成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52-68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8页
     ·大麦低植酸定位信息第52-53页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分析方法第53-57页
     ·低植酸基因的预测第57-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低植酸基因比较定位第58-59页
     ·水稻中的低植酸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第59-65页
     ·大麦低植酸候选基因预测第65页
   ·讨论第65-68页
     ·利用EST进行水稻和大麦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65-66页
     ·大麦低植酸候选基因的预测第66-68页
第三章 低植酸基因在大麦上的定位第68-80页
   ·材料与方法第68-73页
     ·材料第68-69页
     ·DNA提取第69页
     ·PCR分析第69-70页
     ·功能基因标记开发第70-72页
     ·EST序列获得及引物设计第72-73页
     ·遗传距离及连锁遗传图第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HvMIK基因定位第73-74页
     ·HvMRP4基因染色体定位第74-75页
     ·HvIPK基因定位第75-76页
     ·HvLPA1的染色体定位第76-77页
     ·HvST基因定位第77-78页
   ·讨论第78-80页
第四章 一个大麦低植酸突变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80-108页
   ·材料与方法第80-88页
     ·试验材料第80页
     ·DNA提取第80-81页
     ·大麦HvST基因克隆策略第81-85页
     ·RNA提取第85-86页
     ·3’RACE扩增3’端序列第86-88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8页
   ·结果与分析第88-97页
     ·大麦HvST基因的分析及克隆策略第88-89页
     ·测序结果第89页
     ·序列比对第89-92页
     ·3'RACE验证HvST基因C/T突变第92-93页
     ·大麦HvST序列比对与聚类分析第93-94页
     ·植物HvST同源基因分析第94-97页
   ·讨论第97-108页
     ·实验克降大麦HvST序列可靠性第97-98页
     ·ST是由一个多基因的基因家族所编码第98页
     ·HvST基因调控大麦植酸含量的可能机理第98-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4页
附录 作者简介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菜型油菜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之间盐和镉胁迫耐性的差异及其分子机理
下一篇:新疆棉区Bt棉花对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