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章 “观众为何爱四郎”——《四郎探母》的美学研究 | 第19-42页 |
第一节 《四郎探母》的剧作艺术 | 第19-29页 |
(一) 一个完全讲亲情的故事——《四郎探母》的主题与情节 | 第20-23页 |
(二) 一个标榜忠孝的故事——另几种杨家将的“探母戏” | 第23-26页 |
(三) 写政治,还是写人情——艺术方法的研究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四郎探母》的接受研究 | 第29-34页 |
(一) 观众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 | 第29-31页 |
(二) 观众的认同:“我就是杨四郎” | 第31-33页 |
(三) “探母”的力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四郎探母》的场上艺术 | 第34-42页 |
(一) 唱腔变化与情绪起伏的完美贴合 | 第35-39页 |
(二) 表演精湛、处处有“戏” | 第39-42页 |
第二章 “四郎从哪儿来”——《四郎探母》的来源研究 | 第42-66页 |
第一节 《四郎探母》由来的种种说法 | 第42-50页 |
(一) “张二奎”说和“《雁门关》”说 | 第42-45页 |
(二) “梆子班”说 | 第45-47页 |
(三) “《昭代箫韶》”说 | 第47-48页 |
(四) “从'义子探母'到'亲子探母'”说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探母”故事的形成 | 第50-58页 |
(一) 从杨家将故事说起 | 第50-53页 |
(二) 从“韩延徽”到“杨延辉” | 第53-55页 |
(三) 杨家将故事的“人情化”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四郎探母》的早期演出状况 | 第58-66页 |
(一) “班是徽班,调曰汉调” | 第58-61页 |
(二)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盛演 | 第61-66页 |
第三章 革命语境下的《四郎探母》——“《四郎探母》现象”之过程(1948-1981) | 第66-107页 |
第一节 1948-1952年:从“北方禁演”到“全国热议” | 第66-74页 |
(一) 1948:厄运的肇始 | 第66-68页 |
(二) 1949-1951:北方地区全面禁演 | 第68-71页 |
(三) “英雄与汉奸”之争——关于《四郎探母》的第一次讨论 | 第71-74页 |
第二节 1956-1957:从“百花齐放”到“不演坏戏” | 第74-83页 |
(一) 1956:“一块手表换一张戏票” | 第74-77页 |
(二) 1956-1957:“香花”还是“毒草”?——关于《四郎探母》的第二次讨论 | 第77-81页 |
(三) 《三关排宴》:《四郎探母》的替代品 | 第81-83页 |
第三节 1962-1976:从“全盘否定”到“因戏获罪” | 第83-96页 |
(一) 1962-1963:“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关于《四郎探母》的第三次讨论 | 第83-87页 |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吴祖光、赵树理改编《三关排宴》 | 第87-94页 |
(三) 1966-1976:刘少奇、田汉、张庚等的“罪证” | 第94-96页 |
第四节 1979至今:从“试验演出”到“春晚常客” | 第96-107页 |
(一) 1977-1979:迟迟不得解禁 | 第96-100页 |
(二) 1980-1981:“给杨四郎会诊”——关于《四郎探母》的第四次讨论 | 第100-104页 |
(三) 80年代末至今:民族团结的颂歌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四郎探母》现象”研究 | 第107-122页 |
第一节 一个亲情故事被送上政治的审判席——“《四郎探母》现象”是批评的错位 | 第107-111页 |
第二节 民间观念与官方意识的角力——“《四郎探母》现象”是两种文化的对抗 | 第111-116页 |
第三节 否认普世价值的历史阶段——“《四郎探母》现象”体现出文明的滞后 | 第116-122页 |
结语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