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擦窗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1.2.1 擦窗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擦窗机发展趋势 | 第17页 |
1.3 课题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结构及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2.1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介绍 | 第20-23页 |
2.1.1 CWGS250型屋面轨道式擦窗机结构组成 | 第20-23页 |
2.2 擦窗机动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1 动态分析概述 | 第23页 |
2.2.2 擦窗机动态分析中的阻尼计算 | 第23-24页 |
2.3 整机力学分析概述 | 第24-25页 |
2.4 整机振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4.1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5 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 | 第26-27页 |
2.6 有限元分析及ANSYS软件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擦窗机整机建模与有限元分析 | 第30-48页 |
3.1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主要技术参数及载荷工况的选择 | 第30-31页 |
3.1.1 整机主要技术参数 | 第30页 |
3.1.2 整机主要部件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3.1.3 载荷工况的确定 | 第31页 |
3.2 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5页 |
3.2.1 整机结构的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3.2.2 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3.2.3 擦窗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 整机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35-39页 |
3.3.1 静力学分析理论 | 第35页 |
3.3.2 静力学分析的计算载荷 | 第35-36页 |
3.3.3 整机静力学分析 | 第36-38页 |
3.3.4 伸缩臂强度校核计算 | 第38-39页 |
3.4 整机结构模态分析 | 第39-43页 |
3.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39页 |
3.4.2 模态分析 | 第39-43页 |
3.5 整机结构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3-46页 |
3.5.1 二节臂及立柱强度计算 | 第43-44页 |
3.5.2 立柱刚度计算 | 第44-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整机瞬态动力学分析及起升动载系数的确定 | 第48-62页 |
4.1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48-49页 |
4.1.1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特点 | 第48页 |
4.1.2 瞬态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4.1.3 有限元软件ANSYS中瞬态动力学分析的方法 | 第49页 |
4.2 擦窗机结构振动工况分析 | 第49页 |
4.3 吊船突然离地起升动力响应分析 | 第49-55页 |
4.3.1 吊船加速起升过程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吊船突然离地起升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0-53页 |
4.3.3 吊船额定载荷在不同起升时间下的时程位移曲线分析 | 第53-55页 |
4.4 屋面轨道式擦窗机起升动载系数分析 | 第55-61页 |
4.4.1 起升动载系数的理论计算 | 第55-56页 |
4.4.2 相同起升时间下两种工况的起升动载系数计算 | 第56页 |
4.4.3 不同起升时间下额定载荷起升工况的起升动载系数计算 | 第56-58页 |
4.4.4 相关国家标准中的起升动载系数 | 第58-60页 |
4.4.5 起升动载系数的比较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整机结构地震工况下的响应分析 | 第62-78页 |
5.1 地震的概况 | 第62-63页 |
5.2 地震对机械设备的危害 | 第63页 |
5.3 地震载荷分析在ANSYS中实现的方法 | 第63-65页 |
5.3.1 整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5.3.2 地震波的选用和输入 | 第64-65页 |
5.4 擦窗机地震响应分析 | 第65-70页 |
5.5 擦窗机地震响应系数计算 | 第70-72页 |
5.6 擦窗机结构参数在地震响应中的影响 | 第72-75页 |
5.6.1 立柱高度对擦窗机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5.6.2 伸缩臂长度对擦窗机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5.7 擦窗机地震载荷作用下起升动载系数的计算 | 第75-7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