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发展进展与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2.1 发展进展 | 第18-19页 |
2.1.1 国内风险管理发展 | 第18页 |
2.1.2 国外风险管理发展 | 第18-19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2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识别 | 第24-34页 |
3.1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管理概论 | 第24-25页 |
3.1.1 风险的含义 | 第24页 |
3.1.2 合同风险 | 第24-25页 |
3.2 工程合同风险的成因和必然性 | 第25-27页 |
3.2.1 合同必然不完全性导致的客观风险 | 第25-26页 |
3.2.2 合同的履约成本导致的主观风险 | 第26-27页 |
3.3 合同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 第27-33页 |
3.3.1 合同风险识别 | 第27-30页 |
3.3.2 合同风险分析 | 第30-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评价 | 第34-40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4-35页 |
4.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工程承包合同风险评估模型 | 第35-38页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5-36页 |
4.2.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可行性 | 第36页 |
4.2.3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第36-38页 |
4.3 风险评估模型具体步骤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控制 | 第40-48页 |
5.1 合同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40-42页 |
5.1.1 风险规避 | 第40页 |
5.1.2 风险转移 | 第40-41页 |
5.1.3 风险控制 | 第41页 |
5.1.4 风险自留 | 第41-42页 |
5.2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控制措施 | 第42-44页 |
5.2.1 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 第42页 |
5.2.2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组织机构 | 第42-43页 |
5.2.3 掌握合同文件优先权顺序 | 第43页 |
5.2.4 重视合同变更 | 第43页 |
5.2.5 提高汇率风险规避意识 | 第43-44页 |
5.3 合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 第44-45页 |
5.3.1 合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 第44-45页 |
5.3.2 合同风险管理的人员体系 | 第45页 |
5.3.3 合同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 第45页 |
5.3.4 合同风险管理的运行体系 | 第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48-60页 |
6.1 承包合同情况 | 第48页 |
6.2 承包合同风险识别 | 第48-51页 |
6.2.1 环境风险 | 第49-50页 |
6.2.2 合同形成风险 | 第50页 |
6.2.3 合同履行风险 | 第50-51页 |
6.3 风险评估与评价 | 第51-58页 |
6.3.1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51-52页 |
6.3.2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第52-57页 |
6.3.3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程度值 | 第57-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结论 | 第60页 |
7.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1 工程承包合同风险评估指标相对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2 风险评估指标分值专家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