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海洋中的近惯性振荡现象 | 第11-13页 |
1.2 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 | 第13-14页 |
1.3 近惯性振荡的生成、发展及耗散过程 | 第14-19页 |
1.4 近惯性的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5 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数据介绍、方法介绍和近惯性振荡的理论推导 | 第25-47页 |
2.1 数据介绍 | 第25-33页 |
2.1.1 AVISO卫星数据 | 第25-26页 |
2.1.2 台风数据介绍 | 第26-27页 |
2.1.3 南海着陆器数据介绍 | 第27-29页 |
2.1.4 潜标观测数据介绍 | 第29-32页 |
2.1.5 温度/盐度剖面浮标 | 第32-33页 |
2.2 方法介绍 | 第33-39页 |
2.2.1 谱密度估计 | 第33-35页 |
2.2.2 带通滤波 | 第35-36页 |
2.2.3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 第36-37页 |
2.2.4 旋转谱分析 | 第37-39页 |
2.3 近惯性振荡的理论推导 | 第39-47页 |
2.3.1 近惯性振荡的垂直模态 | 第39-43页 |
2.3.2 近惯性振荡能量传播的群速度 | 第43-44页 |
2.3.3 近惯性振荡垂向群速度与水体层化的关系 | 第44页 |
2.3.4 近惯性振荡的频移现象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台风影响下的西北太平洋的近惯性振荡特征 | 第47-87页 |
3.1 单台风影响的近惯性振荡 | 第47-77页 |
3.1.1 台风基本情况 | 第47-50页 |
3.1.2 三次台风期间的流场特征 | 第50-58页 |
3.1.3 近惯性振荡信号分析 | 第58-71页 |
3.1.4 结果讨论 | 第71-77页 |
3.2 多次台风引起的近惯性振荡 | 第77-84页 |
3.2.1 近惯性振荡期间的流场特征 | 第77-78页 |
3.2.2 六次台风的基本信息 | 第78-81页 |
3.2.3 近惯性流特征 | 第81-8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四章 非台风影响的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 第87-119页 |
4.1 着陆器期间的海底水文要素分析水体特征 | 第87-94页 |
4.1.1 海底的温盐数据 | 第87-90页 |
4.1.2 背景流数据 | 第90-93页 |
4.1.3 背景环境下的浮力频率 | 第93-94页 |
4.2 流场的振动特征 | 第94-99页 |
4.2.1 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功率谱密度 | 第94-95页 |
4.2.2 各个频率内波的振动特征 | 第95-99页 |
4.3 11月份强近惯性振荡的特征分析 | 第99-107页 |
4.3.1 强近惯性振荡期间背景流特征 | 第99-100页 |
4.3.2 近惯性流场特征分析 | 第100-102页 |
4.3.3 近惯性振荡的垂向模态 | 第102-104页 |
4.3.4 秋季强近惯性振荡信号的生成原因与位置 | 第104-106页 |
4.3.5 近惯性振荡蓝移原因分析 | 第106-107页 |
4.4 内潮与近惯性振荡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 第107-114页 |
4.4.1 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理论基础 | 第107-108页 |
4.4.2 波动的垂向剪切 | 第108-112页 |
4.4.3 fM2 次级波动的垂向结构 | 第112-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9页 |
4.5.1 600米以下内波与近惯性信号的相互作用 | 第114-116页 |
4.5.2 南海11 月份近惯性振荡特征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9-120页 |
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