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

多因子安全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5页
        1.2.1 基于单因子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17-18页
        1.2.2 基于双因子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18-22页
        1.2.3 基于三因子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22-25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结构规划第25-30页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1.3.2 本文的章节结构规划第27-30页
第二章 基础知识第30-38页
    2.1 密码学基础第30-33页
        2.1.1 椭圆曲线密码中的困难问题第30页
        2.1.2 扩展混沌映射密码中的困难问题第30-31页
        2.1.3 环上带误差学习的困难问题第31-33页
    2.2 敌手攻击能力及认证协议安全目标第33-35页
        2.2.1 敌手攻击能力第33页
        2.2.2 认证协议安全目标第33-35页
    2.3 BAN逻辑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单因子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38-52页
    3.1 前言第38-40页
    3.2 Chaudhry等协议安全性分析第40-42页
        3.2.1 Chaudhry等协议的描述第40-41页
        3.2.2 安全性分析第41-42页
    3.3 适用于VoIP的单因子认证协议第42-49页
        3.3.1 协议的详细描述第42-44页
        3.3.2 安全性分析第44-46页
        3.3.3 基于BAN逻辑的安全证明第46-47页
        3.3.4 协议的性能比较分析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四章 双因子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52-110页
    4.1 前言第52-54页
    4.2 适用于VoIP的双因子认证协议第54-66页
        4.2.1 Kumari等协议安全性分析第55-58页
        4.2.2 适用于VoIP的双因子认证协议第58-66页
    4.3 适用于TMIS的双因子认证协议第66-80页
        4.3.1 Nikooghadam等协议的安全性分析第68-71页
        4.3.2 适用于TMIS的双因子认证协议第71-80页
    4.4 适用于分布式多服务器的双因子认证协议第80-91页
        4.4.1 Srinivas等协议的安全性分析第81-84页
        4.4.2 适用于分布式多服务器的双因子认证协议第84-91页
    4.5 适用于WSN的基于RLWE的可证明安全双因子认证协议第91-107页
        4.5.1 协议的详细描述第93-98页
        4.5.2 安全性分析第98-105页
        4.5.3 协议的性能比较分析第105-107页
    4.6 本章小结第107-110页
第五章 三因子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第110-136页
    5.1 前言第110-112页
    5.2 Zhu等协议的安全性分析第112-114页
        5.2.1 Zhu等协议的描述第112页
        5.2.2 安全性分析第112-114页
    5.3 Li等协议的安全性分析第114-118页
        5.3.1 Li等协议的描述第114-116页
        5.3.2 安全性分析第116-118页
    5.4 基于扩展混沌映射的可证明安全三因子认证协议第118-134页
        5.4.1 生物特征模糊提取器第118-119页
        5.4.2 协议的详细描述第119-124页
        5.4.3 安全性分析第124-131页
        5.4.4 协议的性能比较分析第131-134页
    5.5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6-140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136-138页
    6.2 研究内容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2页
附录1 4.2.2节新协议所有角色HLPSL描述第152-156页
附录2 4.3.2节新协议所有角色HLPSL描述第156-160页
致谢第160-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尺度耦合分析方法的M~2LFR-1000瞬态热工安全特性研究
下一篇:垂直圆管内液态金属湍流混合对流换热的大涡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