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1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腐蚀加工的方法制备金属颗粒 | 第14-34页 |
1.2.1 还原剂 | 第15-20页 |
1.2.2 反应溶剂 | 第20-22页 |
1.2.3 氧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22-24页 |
1.2.4 特殊的氧化腐蚀剂 | 第24-31页 |
1.2.5 表面活性剂 | 第31-33页 |
1.2.6 不同pH值 | 第33-34页 |
1.3 腐蚀加工制备颗粒的应用 | 第34-39页 |
1.3.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35-38页 |
1.3.2 其他应用 | 第38-39页 |
1.4 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2章 金银合金空心纳米晶制备及其SERS效应的环境稳定性 | 第41-59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 | 第42-45页 |
2.2.1 试剂 | 第42-43页 |
2.2.2 金银合金空心多孔颗粒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44页 |
2.2.4 拉曼光谱测试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2.3.1 银纳米立方体颗粒 | 第45页 |
2.3.2 腐蚀诱导形态与结构的改变 | 第45-48页 |
2.3.3 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2.3.4 空心多孔结构的形成 | 第51-54页 |
2.3.5 SERS活性与环境稳定性 | 第54-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3章 金银合金空心截角立方纳米晶及其SERS效应 | 第59-77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 | 第60-62页 |
3.2.1 试剂 | 第60页 |
3.2.2 金银合金空心截角立方体的制备 | 第60-61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61-62页 |
3.2.4 拉曼光谱测量 | 第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6页 |
3.3.1 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3.3.2 利用加入方式研究浓度的影响 | 第64-70页 |
3.3.3 形成机制 | 第70页 |
3.3.4 Raman性能测试 | 第70-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基于氧化亚铜原位转化的银空心微/纳分级结构的制备 | 第77-97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实验 | 第78-80页 |
4.2.1 试剂 | 第78-79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79-80页 |
4.2.3 表征 | 第80页 |
4.2.4 拉曼光谱测试 | 第8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5页 |
4.3.1 水热法制备棒状氧化亚铜颗粒 | 第80-82页 |
4.3.2 银纳米片组装的空心微/纳分级结构 | 第82-83页 |
4.3.3 影响因素 | 第83-91页 |
4.3.4 形成机制讨论 | 第91-92页 |
4.3.5 SERS活性 | 第92-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基于原位转化的银微/纳结构阵列 | 第97-117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102页 |
5.2.1 试剂 | 第98-99页 |
5.2.2 原位转化策略与样品制备 | 第99-101页 |
5.2.3 结构表征 | 第101页 |
5.2.4 拉曼性能测试 | 第101-10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02-116页 |
5.3.1 样品的形态与结构 | 第102-107页 |
5.3.2 影响因素 | 第107-112页 |
5.3.3 纳米片基结构阵列的形成机制 | 第112-113页 |
5.3.4 结构增强的SERS性能 | 第113-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 第117-12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7-118页 |
6.2 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 第118-121页 |
6.3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