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LLDPE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 LLDPE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2.1 传统共聚法 | 第12-13页 |
1.2.2 原位共聚法 | 第13-14页 |
1.3 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14-25页 |
1.3.1 基于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14-15页 |
1.3.2 基于茂金属催化剂的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15-23页 |
1.3.2.1 乙烯二聚为主的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15-17页 |
1.3.2.2 乙烯三聚为主的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17-20页 |
1.3.2.3 其他类型的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20-23页 |
1.3.3 基于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原位共聚催化剂体系 | 第23-25页 |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思路及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非茂类[ONS]三齿双核钛配合物催化乙烯原位聚合 | 第27-48页 |
2.1 引言 | 第27-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40页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2 试剂预处理 | 第30页 |
2.2.3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38页 |
2.2.3.1 双核钛配合物的制备 | 第30-36页 |
2.2.3.2 单核钛配合物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3.3 吡啶二亚胺铁配合物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4 乙烯原位共聚及聚合物表征 | 第38-40页 |
2.2.4.1 催化乙烯原位共聚 | 第38页 |
2.2.4.2 聚合物的表征 | 第38-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3.1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0-41页 |
2.3.2 双核钛配合物催化乙烯原位共聚 | 第41-46页 |
2.3.2.1 配合物10a催化乙烯聚合 | 第41-42页 |
2.3.2.2 乙烯原位聚合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乙炔基桥联的含叔丁基不对称双核钛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48-64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5页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3.2.2 试剂预处理 | 第49页 |
3.2.3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5页 |
3.2.3.1 3-叔丁基-5-碘水杨醛的合成 | 第49-51页 |
3.2.3.2 炔基桥联不对称双核钛配合物的合成 | 第51-55页 |
3.2.4 乙烯原位聚合和聚合物表征 | 第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3.3.1 不对称配体及双核钛配合物的合成 | 第55-59页 |
3.3.1.1 3-叔丁基-5-碘水杨醛的合成 | 第55-57页 |
3.3.1.2 不对称配体及双核钛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7-59页 |
3.3.2 不对称双核钛配合物催化乙烯原位共聚 | 第59-62页 |
3.3.2.1 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2.2 压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2.3 时间的影响 | 第62页 |
3.3.2.4 助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含金刚烷基的不对称双核钛配合物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 | 第64-75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5页 |
4.2.2 试剂预处理 | 第65页 |
4.2.3 金刚烷取代的不对称双核钛配合物的制备 | 第65-68页 |
4.2.4 乙烯原位聚合和聚合物表征 | 第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4.3.1 含金刚烷取代基不对称配体及双核钛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71页 |
4.3.2 催化乙烯原位聚合 | 第71-74页 |
4.3.2.1 压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2.2 助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2.3 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附录B 部分化合物谱图 | 第9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