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思想与政治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专著综述 | 第14-15页 |
·论文综述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第2章 汉初道主儒次的思想格局及其影响 | 第21-94页 |
·刘邦集团的故乡是道家的兴盛地 | 第21-24页 |
·刘邦集团:道家色彩浓厚的政治群体 | 第24-30页 |
·统治者的道家情结 | 第24-26页 |
·开国大臣皆好道家 | 第26-30页 |
·道家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 第30-36页 |
·以道家之术取天下 | 第30-32页 |
·以道家之术治天下 | 第32-36页 |
·儒家对汉初政治的辅助作用 | 第36-45页 |
·陆贾、郦生当属儒家 | 第36-41页 |
·儒家对汉初政治的辅助作用之表现 | 第41-45页 |
·汉初政治道为主、儒为辅局面形成的原因 | 第45-56页 |
·道家思想的全方位性 | 第46-52页 |
·刘邦集团尊崇道家之惯性 | 第52-56页 |
·汉初相对温和的儒道关系及其成因 | 第56-65页 |
·儒道关系相对温和 | 第56-59页 |
·儒道关系温和的原因 | 第59-65页 |
·汉初的宗教鬼神思想 | 第65-76页 |
·天命思想 | 第65-69页 |
·五德终始观 | 第69-71页 |
·方术 | 第71-74页 |
·鬼神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 第74-76页 |
附录: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的共通性 | 第76-94页 |
第3章 清静无为、其鬼不神的文景时代 | 第94-176页 |
·文、景、窦太后的个性及其成因 | 第94-108页 |
·文帝的个性及其成因 | 第94-102页 |
·景帝的个性及其形成 | 第102-107页 |
·窦太后的早年经历及其性格 | 第107-108页 |
·文景、窦太后的思想 | 第108-127页 |
·文帝和窦太后的道家思想 | 第108-117页 |
·介于文帝"无为"、武帝"多为"之间的景帝思想 | 第117-127页 |
·汉初政治的实质 | 第127-140页 |
·法家思想的实质 | 第128-131页 |
·高祖至文景时期的法治 | 第131-138页 |
·班马对汉初政治实质的判定 | 第138-140页 |
·儒、道、法之关系 | 第140-166页 |
·儒家文化的复兴 | 第140-143页 |
·儒道融合 | 第143-156页 |
·儒道交锋 | 第156-164页 |
·道法之争 | 第164-166页 |
·"其鬼不神" | 第166-176页 |
·重评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 | 第166-172页 |
·思想界对待鬼神的态度 | 第172-173页 |
·文帝时期的五德终始思想及方术状况 | 第173-174页 |
·清静无为、其鬼不神 | 第174-176页 |
第4章 汉武帝的多为政治 | 第176-320页 |
·主、客观合力造成武帝对儒家思想的选择 | 第176-185页 |
·武帝选择儒家的主观因素 | 第177-184页 |
·武帝选择儒家的客观历史条件 | 第184-185页 |
·武帝政策的性质 | 第185-205页 |
·关于"儒表法里" | 第186-191页 |
·武帝时期政策的变迁及其性质 | 第191-203页 |
·关于武帝及其国策的几点认识 | 第203-205页 |
·重评"武帝时代强盛论" | 第205-219页 |
·判断强盛的标准 | 第206-207页 |
·国内的实际状况 | 第207-211页 |
·"国际"地位之高低 | 第211-215页 |
·班固的判断 | 第215-218页 |
·"藏富于民"与"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218-219页 |
·匈奴问题再评价 | 第219-233页 |
·汉对匈奴政策的三种形式 | 第219-222页 |
·对武帝出兵匈奴的双重评价 | 第222-232页 |
·关于匈奴问题的几点认识 | 第232-233页 |
·儒道的变化及两家的关系 | 第233-303页 |
·儒家思想的变化 | 第233-254页 |
·儒者人格的变化 | 第254-273页 |
·道家思想的变化 | 第273-285页 |
·儒道关系 | 第285-303页 |
·大规模的宗教鬼神活动 | 第303-320页 |
·大规模宗教鬼神活动之表现 | 第303-308页 |
·求仙活动原因之探讨 | 第308-314页 |
·武帝求仙的诸多影响 | 第314-320页 |
第5章 介于无为与多为之间的西汉中、后期政治 | 第320-358页 |
·"修孝文时政" | 第320-334页 |
·昭帝至宣帝亲政前:"修孝文时政"的政策定位 | 第320-325页 |
·盐铁会议:思想论争为汉朝提供两种国策选择模式 | 第325-334页 |
·"修武帝故事" | 第334-347页 |
·宣帝介乎"少为"与"多为"之间的政策 | 第335-339页 |
·"颇修武帝故事"的原因 | 第339-343页 |
·中兴之象还是外强中干 | 第343-347页 |
·儒盛道衰格局的进一步巩固 | 第347-351页 |
·儒家盛极一时 | 第347-350页 |
·道家式微 | 第350-351页 |
·略论灾异说 | 第351-358页 |
·灾异说兴盛的原因 | 第351-355页 |
·灾异说的诸多影响 | 第355-358页 |
第6章 从王莽篡汉看提倡仁义的弊端 | 第358-378页 |
·儒、道两家对提倡仁义的态度 | 第358-362页 |
·王莽利用"仁义"篡汉 | 第362-370页 |
·王莽谦恭未篡时 | 第362-367页 |
·窃国者为诸侯 | 第367-368页 |
·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 第368-370页 |
·王莽篡汉成功的原因 | 第370-372页 |
·真假仁义之辨别 | 第372-378页 |
·提倡仁义的两难选择 | 第372-374页 |
·辨别真假仁义的方法 | 第374-378页 |
结论 | 第378-381页 |
参考文献 | 第381-386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86-387页 |
致谢 | 第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