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天然有机物 | 第16-18页 |
1.3 超滤 | 第18-19页 |
1.4 混凝 | 第19-20页 |
1.4.1 常规混凝 | 第19-20页 |
1.4.2 强化混凝 | 第20页 |
1.5 强化混凝超滤系统 | 第20-21页 |
1.6 膜污染 | 第21-22页 |
1.7 超声 | 第22-23页 |
1.8 超声处理对膜污染的控制 | 第23页 |
1.9 课题的提出 | 第23-27页 |
1.9.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1.9.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9.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混凝实验研究 | 第27-3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2.3.1 投加量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混凝剂投加量对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混凝剂投加量对TOC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强化混凝超滤系统研究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4 实验流程 | 第34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3.1 UV254去除效果 | 第34-35页 |
3.3.2 沉后水3D-EEM荧光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3.3.3 沉后水紫外扫描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3.3.4 膜后水荧光扫描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3.3.5 超滤膜去除率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超声处理对有机物行为效应的影响 | 第43-5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1 超声对NOM基本参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超声对有机物质子化行为效应的影响 | 第45-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超声对有机物金属络合行为效应的影响 | 第51-57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5.3.1 超声对有机物金属络合行为效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2 SRFA与AHADSlope_(350-400)变化规律分析 | 第53-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