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涡街和V锥组合式仪表的湿蒸汽计量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湿蒸汽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湿蒸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湿蒸汽的特性研究 | 第10页 |
1.2.2 湿蒸汽干度测量研究 | 第10-11页 |
1.2.3 湿蒸汽质量流量测量研究 | 第11-12页 |
1.3 组合式仪表与多参数计量 | 第12页 |
1.4 涡街与V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涡街蒸汽流量计 | 第12-13页 |
1.4.2 V锥蒸汽流量计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湿蒸汽特性及流量计原理 | 第16-28页 |
2.1 蒸汽特性 | 第16-19页 |
2.1.1 蒸汽状态 | 第16-17页 |
2.1.2 蒸汽密度 | 第17-19页 |
2.2 湿蒸汽两相流相关参数与计算 | 第19-21页 |
2.3 涡街流量计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旋涡脱落的形成过程 | 第21-22页 |
2.3.2 旋涡脱落的形式 | 第22-23页 |
2.3.3 涡街计量原理 | 第23-24页 |
2.4 V锥流量计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4.1 V锥流量计测量原理 | 第24-25页 |
2.4.2 V锥过读因子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平板绕流的湍流模型仿真优化 | 第28-35页 |
3.1 CFD仿真概述 | 第28页 |
3.2 网格优化与壁面处理 | 第28-30页 |
3.2.1 y~+与边界层一致性定律 | 第28-29页 |
3.2.2 壁面函数选择 | 第29-30页 |
3.3 湍流模型 | 第30-34页 |
3.3.1 平板绕流仿真分析 | 第30-31页 |
3.3.2 五种湍流模型比较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涡街和V锥组合式仪表设计 | 第35-42页 |
4.1 旋涡发生体设计 | 第35-36页 |
4.2 基于涡街的质量流量计量 | 第36-39页 |
4.2.1 基于频率信号的涡街质量流量计 | 第36-37页 |
4.2.2 基于差压原理的涡街质量流量计 | 第37-38页 |
4.2.3 CFD仿真与分析 | 第38-39页 |
4.3 V形锥体设计 | 第39-40页 |
4.4 涡街和V锥组合式仪表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湿蒸汽两相流数值模拟与模型验证 | 第42-50页 |
5.1 欧拉模型与控制方程 | 第42-43页 |
5.2 涡街湿蒸汽两相仿真与模型验证 | 第43-47页 |
5.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5.2.2 文献与实验结果 | 第45页 |
5.2.3 仿真对比验证 | 第45-47页 |
5.3 V锥湿蒸汽两相仿真与模型验证 | 第47-49页 |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5.3.2 实验条件与方案 | 第47-48页 |
5.3.3 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涡街与V锥组合式湿蒸汽计量特性研究 | 第50-64页 |
6.1 涡街湿蒸汽计量特性 | 第50-53页 |
6.1.1 湿蒸汽两相流涡街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6.1.2 斯特劳哈尔数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6.2 V锥湿蒸汽计量特性 | 第53-61页 |
6.2.1 混合流出系数与无量纲分析 | 第53-56页 |
6.2.2 混合流出系数影响因素 | 第56-60页 |
6.2.3 过读因子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6.3 涡街与V锥组合式湿蒸汽计量特性 | 第61-6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总结 | 第64页 |
7.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