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工量测和热工自动控制论文--量测技术及仪表论文

基于涡街和V锥组合式仪表的湿蒸汽计量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湿蒸汽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湿蒸汽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湿蒸汽的特性研究第10页
        1.2.2 湿蒸汽干度测量研究第10-11页
        1.2.3 湿蒸汽质量流量测量研究第11-12页
    1.3 组合式仪表与多参数计量第12页
    1.4 涡街与V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1 涡街蒸汽流量计第12-13页
        1.4.2 V锥蒸汽流量计第13-14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4-16页
        1.5.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4-15页
        1.5.2 研究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湿蒸汽特性及流量计原理第16-28页
    2.1 蒸汽特性第16-19页
        2.1.1 蒸汽状态第16-17页
        2.1.2 蒸汽密度第17-19页
    2.2 湿蒸汽两相流相关参数与计算第19-21页
    2.3 涡街流量计理论基础第21-24页
        2.3.1 旋涡脱落的形成过程第21-22页
        2.3.2 旋涡脱落的形式第22-23页
        2.3.3 涡街计量原理第23-24页
    2.4 V锥流量计理论基础第24-27页
        2.4.1 V锥流量计测量原理第24-25页
        2.4.2 V锥过读因子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平板绕流的湍流模型仿真优化第28-35页
    3.1 CFD仿真概述第28页
    3.2 网格优化与壁面处理第28-30页
        3.2.1 y~+与边界层一致性定律第28-29页
        3.2.2 壁面函数选择第29-30页
    3.3 湍流模型第30-34页
        3.3.1 平板绕流仿真分析第30-31页
        3.3.2 五种湍流模型比较第31-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涡街和V锥组合式仪表设计第35-42页
    4.1 旋涡发生体设计第35-36页
    4.2 基于涡街的质量流量计量第36-39页
        4.2.1 基于频率信号的涡街质量流量计第36-37页
        4.2.2 基于差压原理的涡街质量流量计第37-38页
        4.2.3 CFD仿真与分析第38-39页
    4.3 V形锥体设计第39-40页
    4.4 涡街和V锥组合式仪表结构设计第40-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湿蒸汽两相流数值模拟与模型验证第42-50页
    5.1 欧拉模型与控制方程第42-43页
    5.2 涡街湿蒸汽两相仿真与模型验证第43-47页
        5.2.1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3-45页
        5.2.2 文献与实验结果第45页
        5.2.3 仿真对比验证第45-47页
    5.3 V锥湿蒸汽两相仿真与模型验证第47-49页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7页
        5.3.2 实验条件与方案第47-48页
        5.3.3 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第48-49页
    5.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6章 涡街与V锥组合式湿蒸汽计量特性研究第50-64页
    6.1 涡街湿蒸汽计量特性第50-53页
        6.1.1 湿蒸汽两相流涡街特性影响因素分析第50-51页
        6.1.2 斯特劳哈尔数影响因素第51-53页
    6.2 V锥湿蒸汽计量特性第53-61页
        6.2.1 混合流出系数与无量纲分析第53-56页
        6.2.2 混合流出系数影响因素第56-60页
        6.2.3 过读因子影响因素第60-61页
    6.3 涡街与V锥组合式湿蒸汽计量特性第61-64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7.1 总结第64页
    7.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ABCD3-I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对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