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天津地区住宅热舒适与人员调节行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适应性热舒适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建筑中人行为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适应性热舒适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建筑中人行为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2章 热舒适基本原理第17-29页
    2.1 热感觉和热舒适第17-18页
    2.2 人体热平衡方程第18-22页
        2.2.1 人体能量代谢率第18-19页
        2.2.2 人体机械效率第19-20页
        2.2.3 人体对流换热量第20页
        2.2.4 人体辐射换热量第20页
        2.2.5 人体蒸发换热量第20-21页
        2.2.6 人体蓄热率第21-22页
    2.3 热舒适方程第22-23页
    2.4 热舒适评价指标—PMV第23-24页
    2.5 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第24-28页
        2.5.1 生理适应第26页
        2.5.2 心理适应第26-27页
        2.5.3 行为调节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第29-39页
    3.1 研究样本选择第29页
    3.2 现场数据采集第29-30页
    3.3 主观问卷调查第30-32页
    3.4 数据分析方法第32-37页
        3.4.1 适应性热舒适分析方法第32-36页
        3.4.2 人员调节行为模型分析方法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天津地区住宅居民热舒适调查结果及分析第39-51页
    4.1 所调查居民人口信息第39-41页
        4.1.1 被调研人员性别第39页
        4.1.2 家庭成员数量第39页
        4.1.3 教育水平第39-40页
        4.1.4 家庭收入第40-41页
    4.2 室外气象条件第41-42页
    4.3 室内热环境与热感觉分析第42-46页
        4.3.1 热感觉投票与建筑热环境第42-43页
        4.3.2 热中性温度第43-44页
        4.3.3 热期望温度第44-45页
        4.3.4 与其它地区结果对比第45-46页
    4.4 天津地区住宅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第46-49页
        4.4.1 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的推导第46-47页
        4.4.2 天津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第47-48页
        4.4.3 与其它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的对比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天津地区适应性热舒适分析—行为调节第51-63页
    5.1 行为调节理论第51页
    5.2 衣着调节行为第51-54页
    5.3 空调使用行为第54-62页
        5.3.1 空调开闭行为分析第54-61页
        5.3.2 空调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第6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天津地区住宅建筑人员行为调节模型第63-75页
    6.1 空调开启模型第63-65页
    6.2 风扇开启模型第65-67页
    6.3 门窗开启模型第67-69页
    6.4 天津地区住宅建筑人员调节模型第69页
    6.5 天津地区住宅白天-夜间人员调节模型对比第69-73页
        6.5.1 白天——夜间空调使用行为对比第70-71页
        6.5.2 白天——夜间风扇使用行为对比第71-72页
        6.5.3 白天——夜间门窗开启对比第72-73页
    6.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7.1 结论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交网络中自我赞扬序列的跨文化语用研究
下一篇:听力任务类型与二语水平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