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甘薯病虫害论文

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4-31页
    1.1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第14-17页
        1.1.1 甘薯根腐病第14-15页
        1.1.2 甘薯蔓割病第15-16页
        1.1.3 甘薯薯瘟病第16页
        1.1.4 其他引起茎腐的病害第16-17页
    1.2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17-20页
        1.2.1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第17-18页
        1.2.2 病原菌的常规鉴定第18-19页
        1.2.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19-20页
    1.3 达旦提狄克氏菌第20-23页
        1.3.1 达旦提狄克氏菌的分类地位第20-21页
        1.3.2 达旦提狄克氏菌的特征特性第21-22页
        1.3.3 达旦提狄克氏菌的危害第22-23页
        1.3.4 达旦提狄克氏菌的防治第23页
    1.4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第23-26页
        1.4.1 病原菌表型的多样性分析第23-24页
        1.4.2 病原菌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4-26页
    1.5 甘薯抗病机制研究进展第26-29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1.7 论文研究内容第30-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53页
    2.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31-40页
        2.1.1 病害标样来源第31页
        2.1.2 供试菌株第31-32页
        2.1.3 接种材料第32-33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33页
        2.1.5 主要试剂第33-34页
        2.1.6 分离鉴定培养基第34页
        2.1.7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第34-35页
        2.1.8 病菌柯赫氏法则验证第35-36页
            2.1.8.1 细菌菌株致病性鉴定第35页
            2.1.8.2 真菌菌株致病性鉴定第35-36页
            2.1.8.3 病菌的再分离第36页
        2.1.9 病菌的常规鉴定第36-37页
            2.1.9.1 细菌菌株的形态观察与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第36-37页
            2.1.9.2 真菌菌株的形态观察第37页
        2.1.10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37-39页
            2.1.10.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7页
            2.1.10.2 病原菌16S、ITS、EF-1α和β-tubulin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及测序第37-39页
        2.1.11 病原菌致病性初步鉴定第39-40页
    2.2 甘薯茎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0-44页
        2.2.1 供试菌株第40页
        2.2.2 供试材料第40页
        2.2.3 菌株致病差异分析第40-42页
            2.2.3.1 病原菌准备第40页
            2.2.3.2 薯片接种第40页
            2.2.3.3 统计分析第40-42页
        2.2.4 菌株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2-44页
            2.2.4.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2页
            2.2.4.2 菌株PCR扩增第42-43页
            2.2.4.3 聚类分析第43-44页
    2.3 甘薯抗茎腐病种质资源鉴定第44-45页
        2.3.1 病原菌准备第44页
        2.3.2 鉴定材料准备第44页
        2.3.3 接种方法第44页
            2.3.3.1 茎枝菌液共培养接种第44页
            2.3.3.2 穿刺接种第44页
        2.3.4 抗性评价指标第44-45页
    2.4 甘薯茎腐病抗性表达谱分析第45-53页
        2.4.1 材料第45-46页
            2.4.1.1 植物材料第45页
            2.4.1.2 试剂第45-46页
            2.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6页
        2.4.2 菌株活化与接种第46-47页
        2.4.3 样品取材第47页
        2.4.4 总RNA提取与检测第47页
            2.4.4.1 CTAB法大量提取RNA第47页
            2.4.4.2 RNA检测第47页
        2.4.5 送样测序第47-48页
        2.4.6 文库构建与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第48-49页
        2.4.7 序列处理与基因功能注释第49-50页
            2.4.7.1 原始序列处理第49页
            2.4.7.2 与参考序列比对第49页
            2.4.7.3 基因覆盖度第49页
            2.4.7.4 基因表达量第49页
            2.4.7.5 基因功能注释第49-50页
            2.4.7.6 差异表达分析第50页
            2.4.7.7 差异表达基因GO及KEGG富集分析第50页
        2.4.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第50-51页
            2.4.8.1 不同甘薯品种不同接种时间点差异基因分析第50-51页
            2.4.8.2 同一甘薯品种不同接种时间点差异基因分析第51页
        2.4.9 荧光定量RT-PCR分析基因的表达水平第51-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107页
    3.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53-61页
        3.1.1 病害的田间症状第53-54页
        3.1.2 病原菌柯赫法则验证第54-56页
        3.1.3 病原菌的形态及培养特征第56-58页
            3.1.3.1 病原细菌形态及培养特征第56-57页
            3.1.3.2 病原真菌的形态及培养特征第57-58页
        3.1.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第58-60页
            3.1.4.1 病原细菌I6S rDNA的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第58-60页
            3.1.4.2 病原真菌的多基因鉴定第60页
        3.1.5 病原细菌致病性分析第60-61页
    3.2 甘薯茎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1-70页
        3.2.1 REP-PCR扩增结果分析第61-62页
        3.2.2 甘薯茎腐病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第62-63页
        3.2.3 甘薯茎腐病菌群体遗传分化第63-64页
        3.2.4 甘薯茎腐病菌群体遗传距离第64-65页
        3.2.5 甘薯茎腐病菌群体聚类分析第65-67页
        3.2.6 甘薯茎腐病菌群体致病型差异第67-70页
    3.3 甘薯抗茎腐病种质资源鉴定第70-73页
        3.3.1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方法稳定性测定第70-71页
        3.3.2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鉴定结果第71-73页
    3.4 甘薯茎腐病抗性表达谱分析第73-107页
        3.4.1 RNA提取结果第73页
        3.4.2 测序评估第73-81页
            3.4.2.1 测序质量评估第73-76页
            3.4.2.2 测序饱和度分析第76-78页
            3.4.2.3 数据比对统计第78页
            3.4.2.4 测序随机性分析第78-81页
        3.4.3 基因表达定量第81-82页
            3.4.3.1 基因覆盖度统计第81-82页
            3.4.3.2 基因表达情况第82页
        3.4.4 接种茎腐病菌后两组差异基因筛选第82-86页
            3.4.4.1 广紫薯2号接种病菌后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82-84页
            3.4.4.2 广薯87接种病菌后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84-86页
        3.4.5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第86-97页
            3.4.5.1 广紫薯12号接种茎腐病菌的差异基因GO功能分类第86-91页
            3.4.5.2 广薯87接种茎腐病菌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第91-97页
        3.4.6 差异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第97-103页
        3.4.7 同一甘薯基因型不同接种时间点差异基因分析第103-104页
        3.4.8 不同甘薯基因型相同接种时间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104-105页
        3.4.9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105-107页
4 讨论第107-116页
    4.1 甘薯茎腐病病原菌鉴定与分类第107-110页
        4.1.1 甘薯茎腐病病原的鉴定与研究第107-108页
        4.1.2 引起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的其他细菌性病害第108-109页
        4.1.3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原真菌的鉴定第109-110页
    4.2 甘薯茎腐病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110-112页
        4.2.1 REP-PCR引物的多态性分析第110页
        4.2.2 甘薯茎腐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第110-111页
        4.2.3 甘薯茎腐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第111-112页
    4.3 抗茎腐病的甘薯资源分布第112-113页
    4.4 表达谱揭示了甘薯抗茎腐病相关途径第113-114页
    4.5 表达谱揭示了病原菌-寄主互作关系第114-116页
5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附录A第128-135页
附录B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民国福州演剧研究
下一篇:转子耦合摆振动系统同步行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