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园区级智慧能源业务及ICS模型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 | 第15-27页 |
2.1 园区级智慧能源业务及ICS模型特征分析 | 第15-20页 |
2.1.1 园区级智慧能源业务特征分析 | 第15-18页 |
2.1.2 园区级智慧能源ICS模型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2.2 园区级智慧能源ICS信息安全防护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1页 |
2.3 信息安全防护对象识别与需求分析 | 第21-23页 |
2.3.1 管理安全需求 | 第21-22页 |
2.3.2 技术安全需求 | 第22-23页 |
2.3.3 应急保障需求 | 第23页 |
2.4 常见评价方法分析及园区级智慧能源评价方法选型研究 | 第23-26页 |
2.4.1 定性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4.2 定量评价方法 | 第24页 |
2.4.3 园区级智慧能源评价方法选型研究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园区级智慧能源ICS定级模型及评价体系模型研究 | 第27-62页 |
3.1 定级模型的等级划分范围及评价方法研究 | 第27-29页 |
3.1.1 定级模型的等级划分范围研究 | 第27-28页 |
3.1.2 定级评价方法研究 | 第28-29页 |
3.2 智慧能源园区定级指标 | 第29-32页 |
3.2.1 基础建设 | 第29-30页 |
3.2.2 信息化程度 | 第30-31页 |
3.2.3 能源种类 | 第31-32页 |
3.2.4 能源网结构 | 第32页 |
3.3 建立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 第32-45页 |
3.3.1 安全管理维度 | 第33-37页 |
3.3.2 技术措施维度 | 第37-42页 |
3.3.3 应急保障维度 | 第42-45页 |
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权重模型 | 第45-57页 |
3.4.1 建立层次模型 | 第46页 |
3.4.2 确立各级因素相对重要性 | 第46-51页 |
3.4.3 层次排序及综合权重计算 | 第51-57页 |
3.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体系模型 | 第57-61页 |
3.5.1 评价集的确定 | 第58页 |
3.5.2 确定隶属函数 | 第58-60页 |
3.5.3 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 第60页 |
3.5.4 模糊评价矩阵的复合运算 | 第60-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园区级智慧能源ICS的评价体系应用验证 | 第62-70页 |
4.1 某智慧能源园区概况 | 第62页 |
4.2 定级模型应用分析 | 第62-65页 |
4.3 应用评价模型评价 | 第65-69页 |
4.3.1 建立评价集 | 第65-67页 |
4.3.2 各级评价隶属度计算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5.1 总结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