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45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1.2.1 多雨地区 | 第17-18页 |
1.2.2 高密度城区 | 第18-21页 |
1.2.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 第21-23页 |
1.3 多雨地区高密度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23-38页 |
1.3.1 生态雨洪管理理论与实践进展 | 第23-35页 |
1.3.2 高密度城区雨洪管理进展 | 第35-37页 |
1.3.3 不同气候区的雨洪管理进展 | 第37-38页 |
1.4 研究问题和对象 | 第38-39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9-4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9-4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41-4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2 高密度城区及其更新理论基础 | 第45-60页 |
2.1 高密度城区的形成及其城市更新理论 | 第45-51页 |
2.1.1 西方高密度城区的形成及其城市更新理论 | 第45-48页 |
2.1.2 我国高密度城区的形成及其城市更新理论 | 第48-51页 |
2.2 高密度城区的空间特征 | 第51-56页 |
2.2.1 建筑隙间紧凑性 | 第52-53页 |
2.2.2 街隙空间主导性 | 第53-54页 |
2.2.3 正负空间均质性 | 第54-55页 |
2.2.4 用地功能多样性 | 第55-56页 |
2.3 我国高密度城区更新的内容 | 第56-57页 |
2.3.1 用地结构的调整 | 第56页 |
2.3.2 物质空间的优化 | 第56页 |
2.3.3 综合环境的修补 | 第56-57页 |
2.4 我国高密度城区更新中的海绵实施问题 | 第57-59页 |
2.4.1 空间破碎化的问题 | 第57页 |
2.4.2 硬质下垫面过大的问题 | 第57-58页 |
2.4.3 可实施海绵的用地捉襟见肘的问题 | 第58页 |
2.4.4 市政排水系统老化的问题 | 第58-59页 |
2.4.5 雨污合流的问题 | 第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海绵城市理论简述及实践解析 | 第60-79页 |
3.1 海绵城市原理简述 | 第60-61页 |
3.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构成 | 第61-69页 |
3.2.1 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61-62页 |
3.2.2 规划控制目标 | 第62-64页 |
3.2.3 规划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3.2.4 规划设计程序 | 第65-68页 |
3.2.5 技术选择 | 第68-69页 |
3.3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与内容 | 第69-70页 |
3.3.1 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69页 |
3.3.2 建设对象及其内容 | 第69-70页 |
3.4 多雨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特点 | 第70-71页 |
3.5 国外多雨地区高密度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优秀案例解析 | 第71-78页 |
3.5.1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的生态雨水管理 | 第71-72页 |
3.5.2 美国波士顿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 | 第72-74页 |
3.5.3 法国里昂的水务管理 | 第74-75页 |
3.5.4 日本东京的雨水收集利用政策 | 第75-77页 |
3.5.5 经验总结 | 第77-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多雨地区高密度城区的海绵实施途径研究 | 第79-113页 |
4.1 建筑的海绵实施途径 | 第79-86页 |
4.1.1 绿色屋顶 | 第79-82页 |
4.1.2 垂直绿化 | 第82-83页 |
4.1.3 雨水罐 | 第83-84页 |
4.1.4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 第84-85页 |
4.1.5 建筑雨景设施 | 第85-86页 |
4.2 道路的海绵实施途径 | 第86-98页 |
4.2.1 透水铺装 | 第86-90页 |
4.2.2 生态树池 | 第90-91页 |
4.2.3 道路雨水绿地 | 第91-92页 |
4.2.4 植草沟 | 第92-96页 |
4.2.5 道路雨景设施 | 第96-98页 |
4.3 城市开放空间的海绵实施途径 | 第98-112页 |
4.3.1 下沉式绿地 | 第98-99页 |
4.3.2 低势绿地 | 第99-100页 |
4.3.3 雨水调蓄池 | 第100-103页 |
4.3.4 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 | 第103-107页 |
4.3.5 生态停车场 | 第107-110页 |
4.3.6 绿色雨水异地输送设施 | 第110-111页 |
4.3.7 城市雨景家具 | 第111-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5 多雨地区高密度城区海绵实施空间策略 | 第113-129页 |
5.1 海绵实施的规划管控策略 | 第113-116页 |
5.1.1 海绵实施的规划地位 | 第113页 |
5.1.2 海绵实施的雨洪控制目标 | 第113-114页 |
5.1.3 海绵实施的规划设计路径 | 第114-116页 |
5.2 海绵实施的系统构建策略 | 第116-119页 |
5.2.1 建立城区雨洪生态安全格局 | 第117页 |
5.2.2 完善传统雨洪管理系统 | 第117-118页 |
5.2.3 落实海绵设施模块系统 | 第118-119页 |
5.3 海绵实施的布局策略 | 第119-123页 |
5.3.1 海绵斑块见缝插针的点式布局 | 第119-120页 |
5.3.2 海绵系统街隙主导的线式布局 | 第120-121页 |
5.3.3 正负空间海绵协同的面式布局 | 第121-122页 |
5.3.4 海绵用地功能适应的网式布局 | 第122-123页 |
5.4 海绵实施的技术选择策略 | 第123-127页 |
5.4.1 海绵技术管控路径 | 第123-124页 |
5.4.2 海绵实施技术功效控制 | 第124-126页 |
5.4.3 海绵实施用地适宜控制 | 第126-12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6 多雨地区高密度城区海绵实施管理策略 | 第129-140页 |
6.1 海绵实施的法律法规策略 | 第129-130页 |
6.2 海绵实施的绩效评估考核策略 | 第130-132页 |
6.3 海绵实施的雨洪监测管理策略 | 第132-133页 |
6.4 海绵实施的建后维护管理策略 | 第133-135页 |
6.4.1 政府管理模式 | 第133-134页 |
6.4.2 市场管理模式 | 第134页 |
6.4.3 社区管理模式 | 第134-135页 |
6.5 海绵实施的公众参与及宣教策略 | 第135-136页 |
6.6 海绵实施的经济策略 | 第136-139页 |
6.6.1 PPP模式 | 第136页 |
6.6.2 政府奖励与管控机制 | 第136-13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7 结语 | 第140-14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40-142页 |
7.2 创新点 | 第142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4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