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欧洲史论文--东欧、中欧论文--俄罗斯及苏联论文--苏联史(1917~1991年)论文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内容提要第1-8页
前言第8-28页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第8-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9-24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文献来源第24-27页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7-28页
第一章 从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1929)第28-75页
 第一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缘起第28-33页
  一、俄国“赶超动员”型现代化的发展特色第28-31页
  二、“赶超动员”型现代化模式下的俄国农业发展传统第31-33页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第33-47页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第33-39页
  二、斯大林和布哈林两条路线的斗争第39-47页
 第三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导火索第47-64页
  一、粮食收购危机的产生原因第47-52页
  二、“非常措施”的实施和后果第52-64页
 第四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动和初步实施第64-75页
  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动第64-67页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步实施第67-70页
  三、村社的取缔第70-73页
  小结第73-75页
第二章 农业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运动(1929.11-1933)第75-140页
 第一节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实施第75-96页
  一、高潮阶段(1929 年末-1930 年春)第77-82页
  二、退潮阶段(1930 年春-1930 年秋)第82-85页
  三、新高潮阶段(1930 年秋-1931 年秋)第85-89页
  四、后高潮阶段(1931 年秋-1933 年春)第89-92页
  五、《保护公共财产法》的制定与实施第92-96页
 第二节 消灭富农运动的实施第96-116页
  一、第一阶段(1929 年末-1930 年夏)第98-103页
  二、第二阶段(1930 年秋-1932 年末)第103-105页
  三、特殊移民的命运第105-116页
 第三节 “大饥荒”1932-1933第116-132页
  一、“大饥荒”产生的原因第117-127页
  二、“大饥荒”图景第127-129页
  三、“大饥荒”的后果第129-132页
 第四节 1933 年的农业反危机政策第132-138页
  一、农业全盘集体化后的农业危机第132-134页
  二、反危机政策的实施第134-138页
 小结第138-140页
第三章 30 年代中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4-1936)第140-187页
 第一节 30 年代中期的农村政策:由全面进攻到有限度妥协第140-159页
  一、撤销对集体农庄庄员的判罪第141-144页
  二、取消票证制度实行粮食自由贸易第144-147页
  三、《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的制定与实施第147-151页
  四、1936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制定实施第151-156页
  五、减轻农业领域的镇压力度第156-159页
 第二节 30 年代中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第159-168页
  一、1933 年初-1934 年7 月:放任自流第159-162页
  二、1934 年7 月集体化大会召开:转变政策第162-166页
  三、1934 年7 月-1936 年末:向个体农民进攻第166-168页
 第三节 30 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粮食收购第168-185页
  一、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全面监管农业生产第168-173页
  二、30 年代中期的粮食收购第173-185页
 小结第185-187页
第四章 30 年代末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7-1939)第187-219页
 第一节 农业领域的清洗与镇压第187-208页
  一、清洗与镇压的筹备第187-189页
  二、清洗农业“破坏分子”第189-194页
  三、镇压农村“反苏分子”第194-204页
  四、农业领域的公开审判第204-206页
  五、清洗与镇压的后果第206-208页
 第二节 30 年代末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第208-216页
  一、限制集体农庄庄员个人经济的发展第208-213页
  二、强迫残余的个体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第213-216页
 小结第216-219页
结语: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启示第219-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36页
附录第236-2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52-253页
后记第253-254页
论文摘要第254-257页
ABSTRACT第257-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
下一篇:罗马共和国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