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混凝土徐变定义 | 第9-11页 |
1.3 纤维混凝土 | 第11-16页 |
1.3.1 纤维混凝土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3.2 纤维增强机理 | 第13-16页 |
1.3.3 工程中常用纤维 | 第16页 |
1.4 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钢纤维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4 混杂钢-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0-30页 |
2.1 原材料的选择 | 第20-22页 |
2.1.1 胶凝材料 | 第20页 |
2.1.2 骨料 | 第20-21页 |
2.1.3 减水剂 | 第21页 |
2.1.4 纤维 | 第21-22页 |
2.2 配合比设计及试件的制备与养护 | 第22-23页 |
2.2.1 配合比设计 | 第22页 |
2.2.2 试件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23-25页 |
2.4 棱柱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25-27页 |
2.6 混凝土弹性模量测定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混凝土收缩试验 | 第30-41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收缩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3.2.1 收缩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3.2.2 收缩试件处理 | 第31-32页 |
3.3 高性能混凝土1a内的收缩变形 | 第32-35页 |
3.3.1 高性能混凝土1a内收缩变形测量 | 第32-33页 |
3.3.2 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1a内收缩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早龄期高性能混凝土28d内的收缩变形 | 第35-39页 |
3.4.1 早龄期高性能混凝土28d内收缩变形测量 | 第35-36页 |
3.4.2 纤维对早龄期混凝土28d内收缩的影响 | 第36-39页 |
3.5 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混凝土徐变试验 | 第41-52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徐变持载装置及测量设备 | 第41-44页 |
4.2.1 碟簧设计 | 第41-43页 |
4.2.2 徐变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4.2.3 徐变试件处理 | 第44页 |
4.3 加载 | 第44-46页 |
4.3.1 加载应力 | 第44-45页 |
4.3.2 加载方法 | 第45-46页 |
4.4 徐变评价参数及试验数据量测 | 第46-50页 |
4.4.1 徐变评价参数 | 第46页 |
4.4.2 数据量测 | 第46-48页 |
4.4.3 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1a内徐变度影响 | 第48-50页 |
4.5 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1a徐变的影响分析 | 第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性能影响的机理 | 第52-65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混凝土中纤维分布情况 | 第52-55页 |
5.2.1 纤维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5.2.2 实际纤维间距计算 | 第53-54页 |
5.2.3 混凝土中纤维分布情况 | 第54-55页 |
5.3 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缺陷 | 第55-60页 |
5.3.1 高性能混凝土基体与纤维的界面层 | 第55-56页 |
5.3.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 | 第56-58页 |
5.3.3 混凝土微观界面缺陷 | 第58-60页 |
5.4 浅析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60-63页 |
5.4.1 纤维弹性模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2 纤维混凝土内部缺陷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第61页 |
5.4.3 混杂纤维混凝土徐变影响系数j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