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叙事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导言 | 第10-3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主要依据 | 第10-13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23页 |
一、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6-18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23页 |
第三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23-38页 |
一、叙事诗的文本编纂 | 第24-27页 |
二、古代对叙事诗的述论 | 第27-29页 |
三、当代对叙事诗的研究 | 第29-37页 |
四、有关方法论的论著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一章 叙事诗的两个基本问题 | 第39-64页 |
第一节 叙事诗基本特征 | 第39-52页 |
一、叙事诗的内涵和外延 | 第39-49页 |
二、中国古典叙事诗的特征 | 第49-52页 |
第二节 歌谣与叙事诗起源 | 第52-63页 |
一、叙事诗的起源问题 | 第52-57页 |
二、史上的叙事歌谣 | 第57-62页 |
三、歌谣的叙事模式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二章 《诗经》与叙事史诗 | 第64-94页 |
第一节 《诗经》史诗的论争 | 第64-69页 |
一、主张无史诗的理由 | 第64-67页 |
二、认为有史诗的依据 | 第67-68页 |
三、《诗经》中存在史诗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周人史诗与先周历史 | 第69-80页 |
一、《生民》:周的起源 | 第70-72页 |
二、《公刘》:迁至豳地 | 第72-74页 |
三、《绵》:迁至岐山 | 第74-75页 |
四、《皇矣》:创业史诗 | 第75-77页 |
五、《大明》:周的建立 | 第77-78页 |
六、周人史诗的叙事模式 | 第78-80页 |
第三节 《诗经》叙事短篇研究 | 第80-88页 |
一、繁多复杂的题材类型 | 第80-86页 |
二、《诗经》短篇的叙事模式 | 第86-88页 |
第四节 《诗经》叙事模式考察 | 第88-92页 |
一、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 第88-89页 |
二、形象简洁、少有夸饰 | 第89-90页 |
三、结构自由、情节松散 | 第90-91页 |
四、语言质朴、叠句对称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三章 《楚辞》与神话叙事诗 | 第94-107页 |
第一节 神话叙事诗的滥觞 | 第94-97页 |
一、原始神话的产生 | 第94-96页 |
二、《楚辞》前的神话诗 | 第96-97页 |
第二节 《楚辞》与神话叙事诗 | 第97-105页 |
一、神话叙事诗诞生的主要因素 | 第97-98页 |
二、《楚辞》中的主要神话叙事诗 | 第98-103页 |
三、《楚辞》的主要叙事模式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神话叙事诗的意义与影响 | 第105-106页 |
一、神话叙事诗的意义 | 第105页 |
二、神话叙事诗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汉乐府与民间叙事诗 | 第107-139页 |
第一节 汉代叙事诗综论 | 第107-116页 |
一、民间叙事诗歌成为可能 | 第108-111页 |
二、汉代叙事诗的整体观照 | 第111-113页 |
三、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模式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汉代乐府诗考察 | 第116-133页 |
一、乐府机构的确立与演进 | 第116-118页 |
二、反映时代气象的汉乐府 | 第118-130页 |
三、乐府诗的叙事模式探究 | 第130-133页 |
第三节 文人叙事诗探究 | 第133-137页 |
一、《古诗十九首》的题材类型 | 第134-136页 |
二、《古诗十九首》的叙事模式 | 第136-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叙事诗述论 | 第139-183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叙事诗综论 | 第139-149页 |
一、魏晋叙事诗综论 | 第139-144页 |
二、南北朝叙事诗综论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南朝叙事诗及代表诗体 | 第149-160页 |
一、南朝叙事诗发展的缘由 | 第149页 |
二、南朝叙事诗的基本情况 | 第149-151页 |
三、南朝叙事诗的主要影响 | 第151-152页 |
四、代表诗体:咏史叙事诗 | 第152-160页 |
第三节 北朝叙事诗及代表诗体 | 第160-182页 |
一、叙事诗发展的主要原因 | 第160-162页 |
二、北朝叙事诗的主要贡献 | 第162-164页 |
三、代表诗体:纪传叙事诗 | 第164-182页 |
小结 | 第182-183页 |
第六章 唐以前叙事诗模式研究 | 第183-193页 |
第一节 叙事模式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 第183-184页 |
一、叙事理论的中国化演进过程 | 第183-184页 |
二、叙事理论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 第184页 |
第二节 唐前叙事诗的叙事内容 | 第184-190页 |
一、唐前叙事诗中的故事 | 第185-186页 |
二、唐前叙事诗中的人物 | 第186-190页 |
第三节 唐前叙事诗的叙事语言 | 第190-192页 |
一、唐前叙事诗的叙述视角 | 第190-192页 |
二、唐前叙事诗的叙述标记 | 第192页 |
小结 | 第192-193页 |
结语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1页 |
附录 | 第201-212页 |
后记 | 第212-21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14页 |